中西医结合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9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体会

尚美芝1李顺清 2

(1.云南省会泽县兽药饲料监督察所  云南  会泽  654200

2.云南省会泽县上村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  会泽  654217)

摘要:在生猪养殖中,猪流行性腹泻疫病是由冠状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粉性肠道传染病,大小猪只均可发病。以剧烈腹泻和脱水为特征;具有较大危害,需加强防治。笔者对猪流行性腹泻疫病的治疗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很好疗效,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死亡率低。现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的体会总结如下供养猪(场)户及同仁参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猪流行性腹泻:治疗;体会

猪流行性腹泻疫病一般常在冬天寒冷季节流行。病猪和康复猪是主要的传染原,长时间存在于病猪的小肠粘膜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病毒可随粪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染。在生猪养殖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疫病。相对而言,育肥猪和哺乳猪更易患病,在感染后会发生不同程度腹泻,死亡率较高。作为肠道极性传染疾病,猪流行性腹泻疫病各地范围内频繁发生,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强猪流行性腹泻疫病的诊断与治疗,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实对该病防控。

1.猪流行性腹泻疫病诊断临床表现

仔猪感染本病后,有的体温不高,有的出现轻热。精神沉都,食欲减退,突然呕吐,随后剧烈腹泻,粪便最初为灰白色,之后变成灰黄色或绿色,常混杂有未消化的乳块或血液,病猪迅脱水,体重明显下降,吃奶减少或停止,战栗、口渴、很快消瘦,多在3~5d内死亡。1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达50~100%。大猪发病,开始减食,停食,体温有的升高,有的正常,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有的呈喷射状,粪便颜色灰黄褐不等,口渴喜饮水,迅速脱水消瘦,个别病重体差的死亡外,多数经过适当治疗,可在3~5d内恢复痊愈。猪流行性腹泻疫病与传染性肠胃炎疾病临床症状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判别时还要加强区分,避免出现误诊;其实际症状的轻重与生猪年龄有关,猪龄较小的通常症状严重;哺乳仔猪症状明显,会出现呕吐、腹泻情况,体温偏高、四僵硬,出现厌食、消瘦和精神沉郁等症状。日龄在7d左右的仔猪,容易腹泻后1~4d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达60%。断奶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则较低,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偶尔精神沉郁。成年猪、育肥猪和保育猪多出现腹泻、水样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对症中西结合治疗在4~7d后,多数会逐渐康复。

  1. 疫病诊断

流行性腹泻病毒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痢疾、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等可引起腹泻症状的疫病,在诊断时应注意相鉴别。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2.1根据临床症状症状难以准确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疫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特征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以便采取有效治疗方案。其病理变化表现为;猪小肠为集中出现病变的部位,剖检时可以发现全段扩展,存在黄色、泡沫性炎症,内容物较为稀廉、肠壁失去弹性,透明、稀薄,黏膜绒毛萎缩严重。部分病死猪胃部黏膜出现充血现象,为针尖状或斑状,胃内有白色或鲜黄色凝乳、部分猪存在胃溃疡灶。幽门存在坏死区,猪皮皮肤灰暗。

2.2实验室诊断:无菌采取病死仔猪的肝、脾、淋巴结、小肠内组织,送兽医实验室用触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未见致病菌;小肠内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鉴别,可以发现结果呈阳性。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可以判断为猪流行性腹泻疫病。

  1. 猪流行性腹泻疫病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简便,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死亡率低。

3.1治疗方法:中西结合同时施治:

3.1.1 中药:用猪苓、茯苓各16g,黄芪、白术、升麻、陈皮各14g,半夏、桂枝、苍术、乌梅、藿香各12g,甘草10g。混合粉碎,煎汁3次,混匀,候温灌服或自饮,早晚各1次,1剂/d,连用2~3d,药渣拌料;复方黄连素注射液,交巢穴注射,1~4ml/只,1次/d,连用2~3d;腹泻严重者可火针脾俞、后海、百会等穴位。

3.1.2 西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100ml,维生素C0.1~0.3g,维生素 B610~30mg,5%NaHCO3注射液1~5ml,地塞米松0.5~1mg,阿托0.1~0.3mg,静脉或腹腔注射,1次/d,连用2~5d;为防止并发或继发细菌感染,必要时可给仔猪使用敏感抗生素;让猪自由饮用口服补液(NaCl3.5g,KCl1.5g,NaHCO32.5g,葡萄糖20g,水1000ml),以排出病毒和代谢产物;在治疗时,需要结合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针对刚刚染病的成年生猪,由于病症较轻,考虑到其本身具有较强免疫力,可以在猪食欲尚好的情况下诱服大量液盐,采用饥饿疗法使猪停止进食1~2d,确保其自由饮水,以巩固疗效。针对病症显著的生猪,需要饲喂盐酸吗啉胍片,哺乳仔猪一天三次,每次1.5片,同时注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和口服补充液盐。针对妊娠期母猪和哺乳母猪,需要在饮水中进行电解多维的添加,使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得到纠正,并实现抗生素肌肉注射,以免出现继发感染症状。针对病情严重仔猪,用糖盐水静脉补液,给予1g维生素C和0.5g氨苄青霉素,并注射10ml碳酸氢钠针剂。在生猪出现体温过高时,肌注安痛定等注射液,仔猪剂量为5ml,成年猪为20ml,每日注射一次,连续2d。在猪群爆发疫病后,需要紧急注射疫苗。针对空怀母猪,需要完成一次紧急以免注射,产前30d进行再次接种。针对新生仔猪,需要按照0.5ml每头的剂量进行注射,体重在5~25kg之间注射1ml,超出25kg剂量为2ml。现阶段,治疗猪流行性腹泻疫病尚未研发出特效药,并且疫病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因此在症状发生后常常出现疾病混合情况,需要加强对症治疗。在实际用药时,还要对疫病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疫病流行性特性,提出合理防治措施。而结合猪的不同症状,可以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互通实施,及时进行疫病的防控。

3.1.3综合防控:对带毒猪和病猪是导致猪流行性腹泻疫病传播的重要传染源,加强综合防治,防控该疫病流行。紧急预防接种,对生猪接种三联弱毒苗。在深秋等容易患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疫病的季节,做好疫苗接种,提供温暖、干燥环境,使生猪发病率得到降低。同时加强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方式,对人员进出猪场进行严格控制,定期打扫猪舍卫生,做好消毒工作,做好消毒药剂更换,使饲养环境得到改善。为使猪群得到净化,还应尽量实现自繁自养,避免引进不同来源生猪。如需要进行猪的引进,加强检疫工作,隔离饲养1个月后确定没有疫源,然后进行混群饲养。平时应禁止投喂变质或受到污染的饲料,确保为生猪提供营养丰富饲料和干净水源,促使生猪免疫力得到提高。针对新生仔猪,做好保暖工作,因仔猪胃肠功能和免疫功能均较弱,需在保育期间加强猪舍使用保温灯等防寒工作,避免仔猪患病。针对妊娠母猪,可通过返饲实现母源抗体利用,加强仔猪保护。具体,就是人为进行生猪感染,利用发病仔猪肠内容物、粪便和适量抗生素完成匀浆制作,按照每头500ml剂量进行注射,促使生猪自动形成抗体。通过加强免疫和日常饲养管理,加强护理,给病猪提供防寒保暖而又干燥的环境,改善饲养管理,适度限制哺乳和喂料,吮乳仔猪可适当喂些酸奶,治疗期间育肥猪和母猪可禁食1~2d,特别是呕吐症状未消除前,以减少肠胃负担,恢复期应控制饮食,补充营养丰富和易消化的食物,饲喂量由少到多,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切忌过饱和饲喂难以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清洁饮水;对周围环境、猪舍、食槽等进行彻底清洗,用2%烧碱和0.5%强力消毒灵交替消毒,1次/d,连续7d,死尸及排泄物、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 体会与小结

(1)中西医结合,提高治疗效果。(2)控制继发,防止疾病转化。因猪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后,脱水虚弱,抵抗力极低,易于继发感冒等热性疾病,体温均升41℃以上,应立即采用解热镇痛和抗菌消炎的办法处理。为了止继发病,对患猪必须注意补充加入适量盐份,清洁的饮水,充病猪体液,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若不注意病猪下泻失水口吸食圈内的粪水或其他的脏水,势必引发其他疾病。(3)随着养猪业的发展,猪流行性腹泻疫病流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需要重点防控的疫病之一。因此,还要加强对该种疫病临床症状的了解,并掌握疫病诊断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生猪发病率,减少养殖户承受的经济损失,继而推动养猪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艳秀,林继煌,何孔旺,等.猪流行性腹泻研究概况[J].畜牧与兽医,2001,33(1):38-40

[2]王娟.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1,(9):50-51.

[3] 刘杰.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体会[J].科技致富向2014,(24):212.

[4]李静.中西医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