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在神经内科血管病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0
/ 2

探讨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在神经内科血管病应用

陈朝国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553402

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在神经内科血管病应用。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血管病患者1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CT检验辅助治疗,观察组进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辅助治疗,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血管病应用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神经内科血管病;临床应用

神经内科血管病,也称为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患的总称。这些疾病通常由于颅内的血管或者血液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受到损害[1]。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是一种X线检查技术,通过应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从而显示脑部血管的形态和结构,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测定动脉的血流量,对于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的诊断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同时,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查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等,并为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帮助评价颅内血管病变的情况和严重程度,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神经内科血管病患者1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3:3,平均年龄为(54.98±5.2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平均年龄为(55.61±5.98)岁(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CT检验辅助治疗:CT血管成像(CTA)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进行CT扫描,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来显示血管结构。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狭窄、闭塞、扩张、动脉瘤等病变,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手术计划的制定有很大的帮助。灌注CT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利用计算机分析软件来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灌注CT可以反映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1.2.2观察组

观察组进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辅助治疗:1.诊断性造影是脑血管造影的主要应用,通过导管将造影剂注入脑血管,利用X线透视和摄影技术记录脑血管的形态、分布和血流情况,从而诊断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2.治疗性造影:除了诊断,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还可用于治疗某些脑血管疾病。例如,在发现颅内动脉瘤后,可以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瘤体内,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防止其破裂出血。此外,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以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至血栓处,提高溶栓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3.血管内治疗: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还可以用于血管内治疗,如支架置入、球囊扩张等。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通过导管将支架或球囊送至病变处,进行血管扩张或支撑,恢复血流,改善脑供血。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部分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是一个有效的选择。4.血流导向装置:这是一种新型的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在载瘤动脉内放置血流导向装置,改变载瘤动脉内血流方向,从而减少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和涡流形成,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5.栓塞治疗:对于某些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等,可以通过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进行栓塞治疗。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送至病变处,闭塞异常血管团或瘘口,达到治疗目的。6.辅助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还可以辅助治疗某些神经内科血管病。例如,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评估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送至病变处或进行血管扩张等治疗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供血和防止血栓形成。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完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血管闭塞

穿刺点并发症

肾脏损害

心律失常

总发生率

观察组

6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

6

1(16.67)

0(0.00)

1(16.67)

1(16.67)

3(50.00)

X2

-

-

-

-

-

5.348

P

-

-

-

-

-

<0.05

3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包括肢体的感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以及活动功能障碍等。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以及各种脑部血管性的疾病,如动静脉畸形、脑海绵状血管瘤、脑动脉瘤等,都属于脑血管疾病的范畴[3]。这类疾病的病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伴发的动脉病变。此外,还有一些较少见的病因,如心脏病、血液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肿瘤等。

通过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颅内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从而准确地判断血管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和范围。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计划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4]。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可以更直接地将药物或治疗器械送至病变处,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至血栓处可以更有效地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5]。对于部分无法耐受传统开颅手术的患者,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提供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避免开颅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同时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对神经内科血管病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血管病应用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蒋亮亮,颜丙秀,葛绪春.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同期治疗老年颅内、外血管串联性狭窄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21):5152-5155.

[2]陆彬,项崇,袁雪松,等.经远端桡动脉入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满意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7):3378-3382.

[3]塔拉甫·托坎,张朝正,李金秋,等.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损伤右颈总动脉继发血栓致脑梗死死亡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22,37(06):621-622+624.

[4]沈榆棋,常晗晓,张广见等.桡动脉入路在脑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1,18(05):320-323.

[5]仇成傑,左乔,张煜辉,等.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疗效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21,42(02):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