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研究

庞晓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综合地质勘查队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9

摘要:本文研究了电磁法在火区范围监测中的应用。介绍了电磁法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火区范围识别与定位。探讨了基于电磁法的火区监测方法,包括热度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火区热度分布建模与分析。总结了电磁法在火区监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电磁法;火区监测;范围监测

  1. 引言

我国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特殊的气候煤层赋存条件影响近年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煤田火灾易发多发煤炭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火区监测对于及时掌握火情、制定灭火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电磁法作为一种非破坏性、快速高效的监测手段,在火区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探讨电磁法在火区范围监测中的应用,为火区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2. 电磁法原理

电磁法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通过观测和分析自然或人工产生的电磁场,研究地下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接收和处理。在地面上放置发射线圈通以交变电流产生电磁场,传播并与地下地质构造和资源相互作用,接收线圈观测变化获取地下信息。传播特性受地下地质条件影响,分析传播特性可推断地下情况。接收线圈中信号微弱,需放大、滤波和数字化等处理,记录并分析解释。

3. 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方法

3.1 数据采集

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方法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火区监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中,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选址与布设:在选择监测点位时,需要考虑火区的范围、地形地貌、地物特征等因素,以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监测点位的布设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间距,以保证数据的均匀性和完整性。2. 仪器设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的电磁法仪器设备,如电磁感应仪、磁仪等。这些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3. 数据采集参数: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设定适当的采集参数,如频率、采样间隔、测点间距等。这些参数会影响到数据的质量和分辨率,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置。4. 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包括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情况、监测环境的干扰情况、数据记录的完整性等。如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或重新采集数据。

3.2 数据处理

在以电磁法为基础进行火区范围监测时,数据处理是火区范围信息提取的一个关键环节。数据处理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数据处理第一步中,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其中包括去除噪声,异常值检测和数据平滑。这些预处理操作帮助改善了数据质量与可用性,并为之后分析与建模奠定了基础。对多台仪器设备同时观测所获资料,需经过数据转换与集成才能方便后续分析与处理。这样就能通过时间同步和空间匹配来保证数据一致完整。观测资料经频谱分析可得到电磁场频率特性并由此推测地下地质构造及火区范围等有关资料。其中有功率谱分析,频谱比法,有助于确定火区异常面积及范围。为更加直观显示火区范围内三维信息,可将观测数据成像。这样就可利用电阻率断层成像和磁共振成像产生火区范围二维或者三维图像来进行火区范围识别和定位。数据处理最后步骤可采用反演建模方法对火区范围进行数学模型。这可由最优化方法,统计学方法等来完成,依据观测数据及先验信息得到火区范围三维分布及特征。

3.3 火区范围识别与定位

基于电磁法的火区范围监测方法中,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得火区范围的三维信息,进而实现火区范围的识别与定位。以下是火区范围识别与定位的主要步骤:通过对数据处理环节获得的频谱分析结果、成像结果和数学模型,可以识别火区范围内的异常区域。这些异常区域通常具有较高的电磁响应,与火区的存在和范围密切相关。在识别出火区范围内的异常区域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火区的边界。这可以通过阈值法、几何分析法等方法实现,根据异常区域的几何形状和分布,获取火区的边界信息。获得火区边界信息后,需要进一步实现火区范围的空间定位。这可以通过空间几何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实现,将火区边界信息转换为实际的地理坐标,获取火区的精确位置和范围。实际应用中,火区范围的识别与定位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观测误差、仪器设备性能、地形地貌等。

4. 基于红外测量的火区热度监测方法

4.1 热度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为达到精确热度监测的目的,必须对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才能保证监测结果可靠、准确。在数据采集阶段需要选用合适的仪器和设备,例如红外热像仪和微波辐射计来获得火区温度分布情况。这些装置能捕获火区热辐射及电磁波信号并把它们变换成可以加工的数据格式。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设置合适的观测参数,如观测时间、观测频率等,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在做数据处理的时候需要做预处理的操作,主要有去除噪声,检测异常值和数据平滑。这些运算有利于提升数据质量与可靠性,并对后续分析建模提供精确依据。对多台仪器设备同时观测所获资料,必须对资料进行整合与同步,才能确保资料的一致性与完整性。热度监测时,还要对火区热状态加以辨识和定位。这可由观测数据的阈值分析和几何形状分析来完成。火区热量异常区域及其分布可由设置合适阈值或者几何特征参数来确定。进一步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技术相结合,可将火区热状态信息转化为真实地理坐标,从而对火区热度进行空间定位。为验证热度监测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有必要对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与比较验证。这可以通过将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进行重复观测或使用其他验证方法来实现。

4.2 火区热度分布建模与分析

火区热度分布对认识火灾的发展规律,预测火势蔓延和制定灭火方案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将通过对火区热度分布的建模及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其内在规律及特点。首先有必要弄清火区热度分布形成的机理。在火灾过程中,火焰将热量传递到四周,而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烟雾、气体等也将对热量的分配造成影响。所以火区热度分布受很多因素影响,主要有燃烧物质类型,火源功率,通风情况和环境温度。要想精确地模拟出火区的热度分布情况,就必须考虑到这几个方面。其次利用数学模型对火区的热度分布进行描述。常用数学模型有传热方程,对流方程,扩散方程。这些方程能较好地描述热量传递,对流换热及热辐射的变化规律。求解这些方程可获得火区热度分布数值解。另外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实现了火区热度分布的可视化展示以深入了解分布特征。最后进行了火区热度分布试验。通过试验可得到真实火灾场景中的热量数据以证明数学模型准确可靠。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电磁法在火区范围和热度监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法的火区监测方法。该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为火区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然而,电磁法在火区监测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复杂地形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未来研究应关注如何提高电磁法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以及与其他监测技术的融合,以进一步提升火区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曾凡杰. 煤田隐蔽火区的瞬变电磁探测方法研究[D]. 吉林大学, 2022.

[2]刘振东. 电、磁法在煤田火区中的应用[J]. 内江科技, 2017, 38 (11): 22+114.

[3]杨彦成. 同位素测氡法与瞬变电磁法相结合探测煤田火区燃烧位置[J]. 科技视界, 2015, (29): 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