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不同时间段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不同时间段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卢桂强

河北省昌黎县妇幼保健院 066600

【摘要】目的:探寻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不同时间段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同种针灸治疗,两组分别进行晚期针灸治疗和早期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早期时间段进行针灸治疗能够使其临床效果提升,使生活质量改善。

【关键词】生活质量;临床效果;针灸治疗;不同时间段;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周缘因素导致,面神经从脑干发出后,经过颅骨到达面部神经表情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炎症或各种障碍问题[1]。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眼睑不能充分闭合、口角下垂、抬眉受限等,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2]。临床上常采用针灸的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其经络得到疏通,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起到消炎等功效,使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复。本文主要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不同时间段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索,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2022年2月~2023年3月),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39.98±14.03)岁,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平均(39.06±14.72)岁,两组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同的针灸治疗。主要选择患者的颊车、颧髎、翳风、合谷穴、攒竹、阳白、四百、承浆、地仓穴位,采用安尔碘对穴位进行消毒处理,采用0.25 mm×40 mm的针灸针对穴位进行针刺,当穴位处得气同时发生酸麻胀痛感以后,采用恒明经穴HM6805-Ⅱ型针灸仪,进行三组点阵的选取,分别对阳白和攒竹、承浆和地仓、颊车和颧髎进行针刺,将其波形调整为疏密波,频率为2Hz,以患者能接受的电流强度为准,1次/d,30min/次。

对照组:晚期针灸治疗,在患者出现病症后10~14d进行针灸治疗。

观察组:早期针灸治疗,在发病后的1~3d进行治疗。

两组均持续进行10d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使用SF-36量表对生活质量评价。

1.3.2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临床效果,显效:临床症状消散;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

治疗后,两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生活质量[(x±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

心理

社会

环境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5

65.28± 5.61

74.68± 6.38

71.68± 8.12

79.85±6.24

64.56±12.74

70.69± 8.52

63.49±8.96

70.82± 9.58

观察组

35

65.73±5.02

92.15± 6.02

71.32± 8.65

86.72±7.03

64.71±12.42

80.95±9.72

64.01±7.42

80.49±9.67

t

3.154

8.754

3.059

8.632

0.754

7.254

3.068

7.98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临床效果

两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5

14(40.00)

12(34.29)

9(25.71)

26(74.29)

观察组

35

19(54.29)

15(42.86)

1(2.86)

34(97.14)

X2

4.624

P

0.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病毒感染或免疫性反应而引起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面神经支配区域的表情肌瘫痪。常见症状为流口水、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听觉过敏、耳后疼痛、味觉丧失等。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正气亏虚、脉络虚弱,而导致风寒或风热湿邪,侵袭人体的面部,面部的经络湿痒,经脉痹阻不通,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的表现。主要采用调经活血,疏风通络等方式,对患者阳明经和面部的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其效果较好。

针灸治疗主要选择患侧地仓穴、阳白穴、透颊车、四百穴、颧髎穴,能起到经络疏通、温经散寒等功效。如患者出现闭眼和皱眉困难,可以增加攒竹穴,针对鼻唇沟歪斜者可增加水沟穴,针对鼻唇沟变浅者可增加迎香穴,针对唇沟歪斜者可增加承浆穴。合谷穴可以使阴阳调和,增加翳风穴,可使治疗效果提升。所有穴位可以起到通络疏经、祛风、宣散寒邪等疗效。在针灸治疗时间上,在患者发病早期,其面部的血管发生局部的痉挛现象,引发神经缺血、水肿等,随着并且的不断发展,面部肌肉瘫痪逐渐严重,因此,在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变发展,避免病情加剧,使面部神经得到保护,避免神经变性坏死的现象加剧,使其快速恢复。如在晚期进行针灸治疗,容易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后遗症发生。本文结果,观察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均显著比对照组更优(P<0.05),表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进行针灸治疗效果良好。

综上,在患者发生周围性面瘫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洛川.对比不同时间段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9,25(6):167-168

[2]闫彤彤.在不同时间段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临床价值评估[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2):0174-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