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限制因素及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0
/ 2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限制因素及对策探讨

严金池

湖北工建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要: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向信息化、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的关键性标杆。论文立足城市整体规划与生态低碳的建设要求,对装配式建筑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机制、技术等限制因素加以剖析,客观认识到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存在的限制,并提出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制度、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激励举措、加大BIM等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等对策,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下装配式建筑的普及与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限制因素;应对对策

一、装配式建筑概述及其特点

(一)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工业化的典型代表,其采用现场组装模式对运输到施工现场的、已经加工制作成型的预制构件进行装配,完成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过程,由于此模式无须在施工现场开展大规模的施工作业,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避免了施工现场的扬尘、交叉污染等,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建设能耗降低、施工成本缩减等具有促进作用。

(二)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建筑设计标准化

装配式建筑将建筑构成模块化,所设计的建筑构件具有标准化的尺寸、规格、原材料用量以及加工预制工艺等,以便于构件生产厂家根据建筑构件设计标准开展大规模工业化构件生产加工,保证构件装配的模块化集成。

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

在建筑构件设计标准化的基础上,生产厂商对照设计规范、设计要求、构件三维仿真模型等标注的规格、尺寸、用材等进行统一、批量生产,确保加工预制生产出的构件在流程化生产作业下高度一致且具有较高的精度,有效规避传统建筑工程现场浇筑时人为操作等主观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负面影响。

二、装配式建筑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一)规范政策限制

一方面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性推进力度不大,建筑方式发展缺少科学、合理、全面的顶层框架设计,未能从宏观政策层面对装配式建筑市场、施工技术、应用场景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致使装配式建筑良性健康发展这一长期任务难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一方面,不少建筑企业在行业惯性、传统施工作业模式、利益供应链、建筑方式变革风险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多重综合影响下仍然延续施工现场浇筑的建筑工程施工模式,主观上不愿意革新内部管理机制、人员配置、技术实施方案。而地方政府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深度应用也缺乏强制性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政策支持,使装配式建筑推广普及率不高。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

当前装配式建筑在不少经济发达省份与城市均有一定程度与深度的探索与场景应用,地方政府也对装配式建筑的普及推广提出了中短期战略性目标。但是装配式建筑领域本身缺乏健全的纲领性文件,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如何从细部管控与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发展缺乏详细且可行的机制化指导,将装配式建筑探索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风险转嫁到企业头上,影响相关建设单位对装配式建筑场景化深度应用的信心。同时,企业自身未能针对装配式建筑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如BIM技术培训机制、装配式人才激励机制、建筑构件信息化管理机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推进与企业变革之间的矛盾。

(三)建筑行业模式转型困难

长期以来的现浇模式使相关施工单位在现场施工作业方面极具经验优势,从施工材料的优选、运输、存贮,到机械设备的调度使用、现场施工人员的进出场管理与有机协调以及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的高效高质实施,均为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性带来多重保障。相对陌生的装配式建筑则给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带来诸多风险,如在施工材料供应方面,现浇模式下施工单位只需向信誉优良且长期合作的供应商采购水泥、黄沙、钢筋、砂石等原材料,并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现场制作模板、浇筑混凝土。而装配式建筑则采用现场组装模式对运输到施工现场的、已经加工制作成型的预制构件进行装配,完成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过程,其原材料大多由构件生产厂商采购,施工单位仅需将建筑构件设计方案、图纸等提交给生产厂商,由其根据构件的规格、尺寸、用量、属性等对构件进行加工预制。

三、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分析

(一)完善装配式建筑政策制度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行业深度应用有赖于顶层设计,即立足于城市整体规划与绿色低碳的节能环保理念,明确与规划装配式建筑的行业发展目标、发展步骤与整体方案,从战略层面给予装配式建筑推进这一长期任务具体且明晰的政策指导。

(二)制定相关发展规则与激励措施

为进一步激励建设单位跳出原有现浇模式的经验圈与舒适圈,响应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的发展号召,相关部门应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则与激励措施,促进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奖补与表彰机制的建立,激发企业不断创新业务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在土地激励方面,对辖区内的土地实行差别化政策,优先保障装配式建筑用地。同时,可面向建筑企业提供财政奖励、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政策优惠,在建筑行业相关评优评奖中优先考虑装配式建筑,激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三)加强新兴技术支撑

将新兴技术灵活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可以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质增效。例如,基于BIM技术将设计阶段构造的建筑三维实体仿真模型贯穿建筑建设始终,为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协同管理、竣工后运维管理等提供模型与技术支撑。BIM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构件预制精细度与合理性,提高预制结构与现浇结构的契合度与协调性,以直观可视的三维实体仿真模型为装配式建筑的构件组装过程提供参考,减少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返工概率,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质量与组装效率。同时,各类高强、耐用、节能的新材料也可用于构件生产加工预制环节,依托生产厂商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作业实现建筑构件的高效、高质生产。

结束语

在经济、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应密切关联新兴技术、政府政策以及行业机制等有利因素,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刺激建筑市场的场景需求,推进装配式建筑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云江,陈伟清.广西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27):9-10.

[2]陈瑞军.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发展限制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