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2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徐太极

北大荒集团北安医院(黑龙江省北安市164000)

【摘要】目的:分析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效果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接受放射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60人,将他们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分别接受三维适形技术治疗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对比两组靶向区域及周围正常组织放射量、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小组的靶向区域V5和Dmean分别大于和小于另一个小组,周围正常组织V5和Dmean则小于另一个小组,而且该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另一个小组的46.7%,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另一个接受常规放射治疗的小组。结论:对腹部肿瘤放疗患者实施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不仅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提升放疗精准度,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腹部肿瘤;不良反应

腹部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腔内的肿瘤,其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良性肿瘤是指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肿瘤,通常不会扩散到其他部位,而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能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并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转移。对于腹部恶性肿瘤而言,如果其属于早期一般需要采取手术加放化疗方法,如果其属于中晚期则需先进行放化疗,之后在考虑手术。但是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存在很多缺陷,如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出现不良反应等,因此需对如何提升放射治疗精准度、降低不良反应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之间我院接收的腹部肿瘤需进行放射治疗的患者60人,运用随机数表法将他们分为常规组和图像组,前一个小组接受三维适形技术治疗,小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13人和17人,平均年龄为46.65±3.22岁,平均病程为2.84±0.42年,其中胃癌、大肠癌、肝癌和胰腺癌分别有13人、7人、4人和2人,剩余4人是其他癌症,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有1人、9人、18人和2人;后一个小组需在三维适形技术治疗基础上同时接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小组中男性患者有12人,女性患者有18人,平均年龄为46.73±3.26岁,平均病程为2.91±0.44年,其中胃癌、大肠癌、肝癌和胰腺癌分别有12人、8人、3人和4人,剩余3人为其他癌症,临床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有2人、10人、17人和1人。

1.2方法

常规组接受三维适形技术治疗,不需实施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放疗技师需在治疗前帮助患者摆出正确体位。进行三维适形技术放射治疗时,患者需双手高举交叉放于头顶之上,并应用定位板进行固定;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时,需采用同样的体位。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则需应用多层CT扫描仪进行检查,本院采用的是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前需调整好各项参数,电压、电流和层厚可设置为120V、400mA和1mm,并帮助患者仰卧。先要进行常规平扫,之后还要进行增强扫描[1]。完成扫描后需将图像上传,这样主治医生就可从治疗计划系统中针对图像画出治疗靶向区域,并结合正常器官限量制定相应的放射治疗方案。两组都要接受3个月治疗。

1.3观察指标

(1)两组靶向区域和周围正常组织放射量:统计两组靶向区域和周围正常组织的V5和Dmean值。(2)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可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完全缓解,如果患者经放射治疗后主要病症基本消失,目标病灶消退就可归于完全缓解;二是部分缓解,如果患者经质量后主要病症有所减轻,目标病灶也有所缩小就可归于部分缓解;三是疾病进展,如果经放射治疗后,患者主要病症出现显著变化或变得更加严重,目标病灶未缩小,却增大就可归于疾病进展;四是疾病稳定,如果经放射治疗后,患者主要病症没有出现变化,目标病灶也没有发生变化,就可归于疾病稳定。(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3)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中出现局部皮肤损伤、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损伤的人数,有些患者会同时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靶向区域和周围正确组织放射量用X±S表示,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用百分比表示,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两组靶向区域和周围正常组织放射量比较(X±S)

组别

例数

周围正常组织

靶向区域

V5

Dmean

V5

Dmean

常规组

30

3.51±0.77

0.81±0.11

18.45±2.77

8.84±1.12

图像组

30

2.77±0.55

0.44±0.06

22.97±4.11

7.72±1.04

P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疾病进展

疾病稳定

治疗总有效率

常规组

30

3

11

10

6

1446.7

图像组

30

12

12

1

5

2480.0

P

<0.05

表3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局部皮肤损伤

胃肠道不适

神经系统损伤

常规组

30

2170.0%

930%

1963.3

图像组

30

516.6

620.0

1136.7

P

<0.05

<0.05

<0.05

3.讨论

对于腹部肿瘤而言,如果属于恶性就需接受放化疗治疗,但这种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弊端。以放疗为例,其可能会导致患者正常的肠道和膀胱受损,出现腹泻、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会导致皮肤变硬、色素沉着、瘙痒等皮肤反应,也可能引发神经系统损伤,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昏、嗜睡等[2]。因此,当前很多科研人员都在研发更加安全的放射治疗方法。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是一种先进的放疗技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实时图像追踪和定位来提高放疗精确性和安全性。将其应用于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也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首先,该技术可以通过实时图像追踪患者的肿瘤位置和形态,确保放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3]。与传统的放疗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定位肿瘤,减少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其次,因为该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定位肿瘤,因此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这样就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后,该技术还可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临床实践发现,接受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接受传统放疗的患者,生存率也有所提高。

在本次研究中,图像组周围正常组织V5和Dmean均小于常规组,靶向区域V5和Dmean则分别大于和小于常规组,这说明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可以更精准的在靶向区域投射放射量,而周围正常组织接受的放射量却比较少,而且该组治疗总有效率也高于常规组,局部皮肤损伤、胃肠道不适合神经系统损伤发生几率则均低于常规组。这也证明了上述论述的正确性。

总之,对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实施这种治疗既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能提升放疗准确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张磊磊.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提高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精度的临床分析[J]. 智慧健康, 2022, 8 (21): 33-36.

[2] 王如芹,兰卫光.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精度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 27 (15): 102-103.

[3] 王辉.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在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 (04):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