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学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02
/ 2

基于数学学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

李雪峰

成都石室东部新区实验学校610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实践和应用的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设计学生的作业等。二是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教具、教学用具等。三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重要趋势。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调动家长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数学学科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家校共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科学指导。但从目前来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缺乏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长教育问题,使其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学科,从家校育人机制、家校共育策略两方面出发,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以期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二、基于数学学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原则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要“健全家校育人机制,强化家长教育责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则是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家庭与学校有着密切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关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数学教学[1]。家校育人需要协同,而协同育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注重协同的有效性。基于数学学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课程育人。课程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第二,基于活动育人。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形成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三,基于实践育人。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探索精神等;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基于数学学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

数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养和数学实践能力。

(一)建立家校社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为更好地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作用,学校可以建立家校社协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并由家委会、家委会代表、班主任、年级主任等成员组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委员会。委员会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规划和措施,并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如学校召开家长会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商讨家庭教育问题;在主题班会上,可以邀请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在与其他学校合作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相关活动等。同时,学校还应成立家委会、年级主任为组长的家委会办公室,负责对家委会工作进行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应设立家委会主任工作小组,负责与家委会的沟通协调。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

小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知数学;其次,可以在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调研和考察,了解当地居民对数学的需求和看法。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体验数学应用的实际场景[2]

(三)整合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学习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把课程资源整合到一起,扩大课程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家长可以把相关课程资源整合到一起,供学生选择学习,同时也可以把有关的教学资料、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成果等整合到一起,供学生选择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上调查问卷活动,让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进来,并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家长和社区人员提供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在学校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补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撑;良好的学校环境,会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调动家长和社区教育力量,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同时,教师也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加强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素养;创新家校沟通模式,优化沟通策略;加强家校合作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校社协同育人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积极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刘阳.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教育生态视角[J].新智慧,2022:3.
[2]郭超.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23:5.
[3]苏娜.基于高校特色学科的“党建+”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