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超声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2
/ 2

多普勒超声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分析

吴涵郑萌张利曼

鹤壁市妇幼保健院458030

摘要目的:探究多普勒超声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方法:选取于2020年10月年至2023年10月的18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特殊标记分为浸润性乳腺癌,简称为浸润组,以及非浸润性乳腺癌,简称为非浸润组,两组各90例,均进行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的最大流速与阻力指数超声特征表现。结果:浸润组最大流速与阻力指数均高于非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组内部微钙化、边缘毛刺、形态不规则和后方回声衰减发生均高于非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进行乳腺癌病理诊断的价值较高,可以清晰反应血流分布状况、阻力指数等情况,可以帮助医生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成像;乳腺癌;诊断价值

乳腺癌是当今社会中女性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不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对她们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1]。目前,关于乳腺癌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多项研究表明,内分泌生理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其发病紧密相关。由于乳腺癌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往往在诊断时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变得尤为重要。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作为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查手段,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通过高频线阵探头对乳腺进行纵向、扇形及横向的全面扫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灶的边界、钙化情况、形态以及回声特征,对于判断病灶的性质、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010月年至2023年10月的18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特殊标记分为浸润性乳腺癌,简称为浸润组,以及非浸润性乳腺癌,简称为非浸润组,两组各90例。浸润组男45例,女45例;年龄25-82岁,平均(58.43±2.26)岁;非浸润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26-82岁,平均(58.47±2.35)岁。一般资料的数据信息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诊断乳腺癌患者;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1.1.2排除标准

①合并类肝肾疾病;②患者不具备自主意识。

1.2方法

在检查过程中,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立 LOGIQ ),配以高精度的线阵高频探头。首先,我们会引导患者采取仰卧体位,这样能够将乳腺和腋窝完全暴露出来,便于后续的扫描检查。然后,我们会沿着乳腺的纵向、扇形和横向进行全面扫描。这样的多角度扫描有助于我们全面观察病灶的边界、钙化情况、形态以及回声特征。这些细节对于准确判断病情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病灶的详细信息,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同时,我们也尽量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使其能够顺利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最大流速与阻力指数。

1.3.2比较两组超声特征表现,包括内部微钙化、边缘毛刺、形态不规则和后方回声衰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比较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最大流速与阻力指数

浸润组最大流速与阻力指数均高于非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最大流速与阻力指数比较(x±s)

组别

例数

最大流速

阻力指数

浸润组

90

29.45±6.55

0.76±0.05

非浸润组

90

23.37±5.45

0.63±0.04

t值

-

6.769

19.261

p值

-

<0.01

<0.01

2.2两组超声特征表现

浸润组内部微钙化、边缘毛刺、形态不规则和后方回声衰减发生均高于非浸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超声特征表现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内部微钙化

边缘毛刺

形态不规则

后方回声衰减

浸润组

90

81(90.00)

75(83.33)

80(88.89)

66(73.33)

非浸润组

90

8(8.89)

18(20.00)

29(32.22)

31(34.44)

2

-

118.437

72.280

60.496

27.388

p值

-

<0.01

<0.01

<0.01

<0.01

3讨论

乳腺癌的病理分级主要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和浸润性乳腺癌。非浸润性乳腺癌是指癌细胞位于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基底膜的肿瘤,而浸润性乳腺癌则是指癌细胞已经突破小叶腺泡或乳腺导管的基底膜,距离超过1mm的肿瘤[3]。这两种类型的乳腺癌在病理特征和预后上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非浸润性乳腺癌,由于癌细胞尚未突破基底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早期的癌症,治疗预后较好。然而,对于浸润性乳腺癌,癌细胞已经发生浸润,常常伴随着较高的转移风险,治疗难度和治疗方案也更为复杂。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高频线阵探头对乳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医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灶的形态、边界、钙化情况以及回声特征。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灶的性质、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可以将乳腺内部的特征性改变清晰地显示出来,为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观察了浸润性乳腺癌和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结果显示,浸润性乳腺癌在微钙化、边缘毛刺、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衰减等方面的占比均高于非浸润性乳腺癌。这些特征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和生长方式密切相关。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重要超声特征之一,其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浸润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较高,因此微钙化的发生率也较高。边缘毛刺则是浸润性乳腺癌的另一个典型超声表现,其形成可能与癌细胞的快速生长和侵袭性行为有关。形态不规则和后方回声衰减也是浸润性乳腺癌常见的超声特征,这些表现可能与癌细胞内部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有关[5]。通过对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乳腺癌的超声表现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熟悉和掌握这些超声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进行乳腺癌病理诊断的价值较高,可以清晰反应血流分布状况、阻力指数等情况,可以帮助医生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江,孙小明,杨庆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弹性成像、高精细血流成像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药,2023,45(22):3437-3440.

[2]骆美红.超声弹性成像联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3,7(14):106-108.

[3]刘立强,张伟.乳腺钼靶X线摄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3,18(22):79-83.

[4]彭湃,刘神州,张锲,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乳腺钼靶断层融合技术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3,9(6):42-45.

[5]练良丽,童丽.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弹性成像技术用于乳腺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5):2335-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