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下的社会保险体系:机遇、挑战与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4
/ 2

数字经济下的社会保险体系:机遇、挑战与改革

靳安然

乐陵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

摘要数字经济以大数据和数字信息补充现有生产要素,从多个渠道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带来深刻变革。一方面,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工资增长促进了社会保险体系发展,数字化技术促进了社会保险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社会保险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

关键词数字经济;社会保险服务数字化;社会保险信息系统

引言

数字经济带来产业结构、就业模式、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化,对社会保险(以下简称“社保”)体系产生前所未有的辐射和影响。一方面,数字化带来的产业和就业变化影响到社保体系的发展规模,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了监管和风险管控能力,为构建高质量社保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为社保体系的制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综述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的影响,其次指出数字经济给社保体系带来的主要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数字经济下健全我国社保体系的政策建议。

1.数字经济为社保体系运行提供的新机遇

1.1数字产业下的高质量就业提升社保基金筹资水平

数字经济下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创造了众多新岗位和新职业,能够显著促进各类非农就业规模及就业质量。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形成,进而增加对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和自动化生产线研发工程师等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生产技术升级会引致对生产一线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出于重塑企业的研发模式、市场模式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需要,企业会增加对科技人员、市场人员、财务人员等的需求。

1.2数字化服务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数字建设成效显著,各地广泛普及了“一网通办”“一网协同”等管理模式,其中,社保数字化服务正成为我国政务服务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支撑。2023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数字人社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未来将按照“153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其主要内容包括:在一个总体目标下,打造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监管、科学化决策、生态化发展五类应用场景;持续完善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人社大数据平台、公共基础设施三项能力底座;健全政策标准、安全保障两个工作支柱。

2.数字经济给社保体系带来的挑战

2.1灵活就业对社保制度安排提出新要求

数字经济创造的就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灵活就业,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提出鼓励灵活就业的方式,即“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促进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有多种类型,如平台就业、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等,主要特征包括职业进入宽松、无劳动合同、无固定工作场所和固定工作时间、劳动者对报酬缺乏谈判能力等。数字经济下的新型就业形态和传统上以雇佣为基础的社保安排之间存在冲突,劳动者由于缺乏正式劳动关系而难以参加到完整的社保体系中。灵活就业的特征使得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途径,劳动者社保诉求得不到诸如工会或其他劳动保护组织的支持。

2.2资本替代劳动对社保基金筹资形成压力

数字经济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将人类从繁琐沉闷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即未来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劳动,导致劳动者收入下降。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社保筹资面临的挑战将日益严峻,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是资本回报的份额增长会高于劳动份额增长,为此以劳动者工资收入为筹资基数的传统社保体系的制度基石将被动摇。二是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低技能且从事程式化任务的劳动者失业率增加、工资下降,需要有更多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政府如何能筹措到足够财政收入、如何保持产出增长等是政策层需要面对的挑战。

3.数字经济下健全我国社保体系的政策建议

3.1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社保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在数字经济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获得多样化、个性化、便利性的服务是参保人和参保企业最为迫切的需求。社保业务内容繁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有巨大潜力。例如,在目前事务型信息系统基础上,未来需要发展分析型信息系统和预测型信息系统,增加参保人对社保体系的理解,有助于社保管理部门决策科学化。分析型信息系统可根据需要提供多维度数据分析,如政府部门可通过分析获得参保人结构、覆盖面扩大等变化趋势的信息;参保人可通过历史数据回顾缴费增长情况、查看个人账户余额变化和收益信息等。预测型信息系统需要能进行统计推断和智能预测,例如预测基金收支平衡、个人养老待遇等,这对基础数据和模型有较高要求。预测型系统提供的信息无疑对参保人规划生命周期储蓄、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有巨大帮助。

3.2完善信息保护措施,防范数字化风险

政务数据标准化与服务标准化及数据归属权的法律空白,被认为是导致我国政务数据共享开放进展缓慢的原因。数字平台提升了效率,但同时也伴随着信息化带来的风险。数字化平台需要安全的存储、传输和处理环境,面临信息泄露、数据丢失、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问题,因而各类信息所有权、主导权、安全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我国和其他主要国家通常需要用户重复提交个人身份,并构建了身份识别系统。服务机构运行这一系统,能够对共享的统一身份数据进行访问和更新账户,例如支付宝平台的身份认证可以和用户的社保、医保及银行账户相联系。通用的数字身份服务体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包括个人提供的身份信息、指纹和人脸等生物特征数据、电子签名数据等。为此在政策框架上,我国已明确强调,要强化数字安全风险综合研判,引导平台在法律合规、数据管理、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完善自律机制,防范数字技术应用风险。未来急需加强对新兴技术的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制约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和伦理冲突。

3.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相关税制改革

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是要持续进行社保制度改革,与时俱进。数字经济发展将扩大资本和劳动之间、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社会保险可以通过政府强制性征收社保缴费,在工作与不工作的人之间再分配,这一再分配还可以提高工作时的均衡工资,从而激励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人继续工作,提高劳动份额,降低资本份额。

未来需要完善与工作不相关的保障,尝试建立非缴费型层次,整合目前的职保(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和居保(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形成由非缴费型的基础层次、强制性的第一层次、企业自愿参加的第二层次和个人自愿参加的第三层次构成的多层次模式。其中非缴费型层次为全体国民提供同等的基础保障,保障待遇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要高于目前居保的水平,改变当前居保和职保在待遇上差距过大的状况,具体水平根据财政能力确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也可用第一层次的缴费补充,由此将基本保障和就业身份脱钩,同时可实现高收入向低收入群体的再分配。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对于如何充分保障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权益还有待更多考虑。目前在第三层次养老保险试点中,购买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需要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前提,如此对灵活就业劳动者参保构成障碍的规定需要加以改进。

结语

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效率优势,可大幅降低生产和管理中的搜寻成本、交易成本、监督成本等,其发展表现出推进快速、辐射广泛、变革深刻等特征,是重塑现代社会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宪科.数字经济下社会保险体系创新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3,5(01):49-51.

[2]张晓桦.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保险体系的创新策略探讨[J].企事业单位改革与管理,2022(2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