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6
/ 2

护理安全管理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何梦

湖南航天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护理安全管理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按照其接受手术时间的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心功能恢复时间和出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疾病认知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8.82%,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和疾病认知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于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中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降低穿刺点出血血肿、心律失常、血栓、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增强其疾病治疗信心,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

引言

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运用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患者进行诊疗的技术,因创伤小、康复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费用较低、疗效显著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个重要方式,主要术式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术等。心脏介入手术后,或多或少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加之手术实施的部位是人体重要器官,大部分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了解甚少,往往会在手术前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负担,进而提升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加重并发症。护理安全管理从技术、教育和管理3个角度,采取恰当有效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性高、高效率的护理环境,最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采取护理安全管理,观察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接受心脏介入手术患者64例,按照其接受手术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59.35±5.34)岁;介入术式:支架植入术者27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者3例。观察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57~82岁,平均(60.27±3.16)岁;介入术式:支架植入术者30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者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此研究完全知情,且批准研究。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①接受心脏介入治疗手术。②临床资料齐全,非外院转入我院。③知情自愿加入本研究,且中途不会突然退出。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有结核、严重肺炎、肠道炎等活动性感染者。②艾滋病患者。③体内存在恶性肿瘤者。④长期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者。⑤体内有活动性出血者。⑥精神障碍无法交流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进行手术必要的身体检查和监测,以及护理评估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行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职业素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每名护理人员准时在岗严格按职责、流程行事;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的左手留有静脉通道,要观察手术过程中的穿刺和推送是否顺利,观察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将结果反馈于医师。(2)心理护理: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患者对心脏介入手术了解有限,患者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以恰当的方式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担忧的原因,并耐心进行解释疏导,鼓励患者,提高其依从性和手术信心,从而降低心脏动脉痉挛发生率。(3)导管室管理:医务人员要保证良好的手术环境,严格按照导管室管理制度工作,术前检查相关药品、设备、材料等是否完备,做好围手术期的消毒工作。(4)健康教育:微笑耐心向患者讲解心脏介入手术的注意点,进行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5)陪护管理:术后护理人员应联合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告知家属应注意的事项,防止发生突发状况而家属无从应对。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时间和出院时间观察

组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各项指标

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睡眠质量、护理满意情况各项护理指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脏介入手术是否能够获取成功,与护理干预手段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管理,不仅与心脏介入手术的成败、适应证及禁忌证等方面存在紧密的关联性,而且还与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并发症等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护理安全管理方案制定了较为详实的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对患者的观察护理,使得护理工作更具可预见性,能够促使患者在护理干预条件下康复速度更快。医护人员应该更好地规范护理工作,不断地优化处理护理流程,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认识程度,熟练把握相关的护理工作,从而促使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显著提高。基于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工作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制定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制度,及时总结围手术期的各种经验教训,对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完善以及优化,规范围手术期的各项操作流程,强化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室环境以及具体的人员管理,抢救物品、药品以及特殊耗材等方面定点、定量专人负责,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手术患者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可以降低穿刺点出血血肿、心律失常、血栓、尿潴留的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增强其疾病治疗信心,有效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负性情绪,在拉近护患关系的同时加快患者心功能恢复时间,缩短其救治时间,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和医院床位压力。

参考文献

[1]张淑芳,曹兴念,张国梁.心衰患者心脏介入手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7,44(1):211.

[2]丁妍,张柳燕,余健,等.实施护理专案降低经桡动脉路径心脏介入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J].护理学杂志,2017,32(11):37-38,52.

[3]任越蓉.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16):189-190.

[4]朱欢欢,胡蕾,徐南娇,等.心脏介入术后心包填塞患者急救的护理安全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2):67-70,76.

[5]王陈晨,仲崇俊.心理分级护理模式对择期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睡眠质量、疼痛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23):3678-3680.

[6]邹勇,程锦,赵小奎,等.心脏介入手术对老年冠心病病人外周血CRP、IL-6及Ps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4(19):2276-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