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村庄风貌设计探索——以武进区乡村风貌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1
/ 2

苏南村庄风貌设计探索——以武进区乡村风貌设计为例

杨贞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9

文章摘要:文章以武进乡村村庄风貌设计为研究对象,从风貌规划理念,居住现状分析,村庄设计要点以及村庄交通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村庄风貌设计的关键元素,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苏南村庄设计进行的前瞻性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现代宜居 因地制宜 田村相伴 文化与乡愁

绪论

1.研究背景 2021年初,江苏省开展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 提出“科学稳妥谋划推进苏南、苏中农房改善,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鼓励苏中苏南地区结合实际,积极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随着苏北农房改善三年攻坚战进入收官之年,苏南苏中地区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已被提上日程。

2.研究目的 武进地区农宅风貌设计长久以来缺少统一性的指导文献,而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乡村住宅的翻建更新需求日渐强烈。 由于农村普遍缺少设计引领,农民自建住宅常常呈现凌乱无序,风貌失控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进区积极相应省委号召,积极开展建设富美高强的乡村, 让设计引领农宅与村庄设计, 建造适应当代农村生活的集中居住村庄。

一.导向与目标

村庄设计与武进乡村生态风貌相融合 ,营造新江南水乡,让村庄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庄设计与乡村产业相融合,村庄与生产劳作相得益彰。武进乡村的产业丰富,人口数量稳定,农村活力充足,两代居或三代居较为常见,乡村建设应充分考虑到人口居住与产业发展的要求。

村庄设计与乡村文化相融合,体现乡村的传统人文特色。武进有数百年的孝道文化历史,乡村建设与乡居建设充分考虑适老化要求。

村庄设计与现代宜居相结合,提升农村居住品质。武进走在江苏的农村现代化前列,应考虑乡村人口日益增长的居住品质要求,与时俱进地设计村庄风貌。

村庄总体设计应尊重村庄传统的营造思想.充分考虑当地的山形水势和风俗文化,积极利用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富有武进乡土特色的村庄风貌。

二.村庄风貌规划理念

因地制宜  

集约乡村用地 ,土地制约较多是苏南农房改善推进中的最大困难。相比苏北有较大的土地空间可以推进整村搬迁,苏南农村的土地相对稀缺,且前期群众自发建设的房子,有的缺乏规划,布局分散,这些都为苏南农房改善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村庄布局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规划着手,让乡村符合乡村肌理与乡村自然生态。

枕水而居

武进面朝太湖,区域内有滆湖,乡村水网密集,河道丰富。武进村庄建设应尊重水网生态系统,体现水乡风貌。突出水乡生态特色,将村庄农房融入到水乡环境之中。将乡村地形地貌,水文气候与生态环境多种要素体现到农宅规划布局与建造之中。

田村相伴

点状村庄嵌入乡村环境,尊重原有乡村肌理,适应原址重建。适应农民生活与劳作的习惯。

    尊重乡村产业的生态特点,村与田和谐相融。村庄风貌体现出村产业生态特色,振兴乡村经济的同时打造特色风貌的村庄。

留住文化与乡愁

    留住山,留住水,留得住乡愁——打造新时代村庄的文化生态,避免千村同貌。根据不同村庄的文化传统特点,打造能够反映文化特色的村庄,将武进历史中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传承保留。将江南文化和孝道文化保留在乡村软文化中。

    尊重村庄的文化经济特色,村庄与花卉文化,稻田文化,渔村文化等紧密结合,不同的村,不同的文化标签。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并进,增加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增加乡村阅读亭,乡村文化共创共享设施。

三.对武进农村居住的现状分析   

建筑现状风貌多元混杂,在乡村更新改造中予以分类并采取不同的对策。

1.传统民居风貌 ,传统民居主要以砖石为主,多为青砖和白墙建筑,均为坡屋顶,具有典型的苏式民居特色。

2.仿传统民居风貌   多为陈旧的二层现代建筑,多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是居民自行将传统建筑进行修建,形成混杂的建筑风貌,

3.现代民居风貌,2000年后建造的民居,多为粉饰或瓷砖类建筑,风格较为简单现代。

四.村庄风貌设计要点

布局原则

1项目选址应符合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优先考虑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发展村庄集聚发展,应避开塌陷区、地震断裂带、滞洪区 或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不能位于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交通廊道控制范围内,不能位于区域性基础设施环境安全防护距离内,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生产存储区域的距离应满足有关安全规定。


2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避免 城市小区式布局。

3农村住房包括村庄原址提升改造类,和异地规划集中新建类。

4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较大村庄的应适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措施。

5建议农村居住点规划设计方案的容积率控制在0.7-0.9为宜,户均用地控制于0.5-0.6亩为宜。

6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小应适中,相应公共服务设施可按照行政村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进行配套完善。

空间形态  充分结合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条件,引导村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空间形态。

空间肌理  在划定用地边界时,不宜简单、机械、方正,尽量让现状山、水、田、林、湖成为村庄的自然边界。

建筑序列组织     结合地形地貌、道路网络、村组单元等因素,以建筑组团为基本单元,合理控制组团规模,科学组织空间。同时提倡一栋建筑数个户型组合,形成有序灵活、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多栋(联排)的拼接户数宜控制在 4 户以内(不宜独栋),并满足抗震、自然通风、采光、景观等要求。如图所示。

公共空间布局    导沿村内道路或重要空间节点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一处或多处便于人口聚集的公共空间,服务村民、提升村庄活力。

村口与节点    在主要出行方向选择合适位置设计形成村庄出入口标识,体现地域或文化、产业特色和村庄独特性。

滨水空间利用 村庄布局应处理好现有水体与各个要素(道路、建筑、绿化、产业、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滨水环境和景观的优势。

院落空间组织  采用“主房—(辅房)—院落”的有序组合,积极引导农房院落空间的建设,打破单一的建筑形态,可利用纵横方向多进的方式和道路转折点、交叉口等条件组织院落空间,形成空间特色。

五. 村庄交通设计

道路分级 

村庄交通设计采用道路分级,分为主路,次要道路以及入户道路。

村庄主要道路:路面宽度 5~7m;村庄次要道路:路面宽度 4~5m;

宅间道路:路面宽度 3~3.5m;

建筑退让道路应满足管道铺设、绿化及日照间距等要求。

根据村庄的不同规模和集聚程度,选择相应的道路等级与宽度。规模较大的村庄可按照主要、次要、宅间道路进行布置,中小规模的村庄可酌情选择道路等级与宽度。

道路缓冲 主路沟通周边交通干道,路口保留15米的缓冲空间

村口 村庄入口结合村口设置,根据外部交通条件,可设置两个入口.

停车

1)静态交通采用多种停车方式,结合公共空间设置临时停车位 ,作为居住区公共停车空间。每户可结合入口设置停放,停放比例为1辆/户。农用车结合场地就近增加停车位。

2)北侧停放:北门作为主入户的户型,在北门一侧设置专有停车位一辆,采用平行停放,最大化减少入户道路宽度,同时增加宅间绿化宽度,为整个村庄增加绿化率。

3)南侧停放:也可采用南入口停放,南侧作为主入户的户型可在住宅南侧设置停车位。

垂直向停车:   住宅一侧道路空间宽裕,则可以结合场地设置垂直式停车。

乡村慢行道路 用于村民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出行或者用于乡间健身步道,1-2.5米。

乡村车行道路  黑色沥青道路结合彩色道路标线,为乡村增添丰富色彩。

道路铺装  村庄主要道路宜采用沥青路面,次要道路及宅间道路路面宜采用常州当地传统材料铺设材料;

参考文献:
[1]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 (10):58-62+92
[3]朱晓玲.上海全域全要素乡村风貌建设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名城,2019(9):49-54
作者简介:杨贞,汉族,江苏,高级建筑,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