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应用观察

王艳,通讯作者:冷文明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100

【摘要】目的:了解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次年2月间的60例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与对比组(西药治疗)各30例,对治疗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疼痛介质水平实施对比。结果:研究组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比组,疼痛介质水平低于对比组,呈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最终肩关节功能的恢复质量,降低疼痛介质的影响实现治疗目的,可予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电针穴位贴敷气滞血瘀型肩痹

对气滞血瘀型肩痹的解释主要为因长期过度劳累以及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痊愈所致[1],发病期间主要呈现患者肩部出现刺痛、钝痛感等并伴随肩部活动受限情况,对其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较大。常规治疗方法为服用相应活血或止痛类药物缓解疼痛促进血液的流通,但用药后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只能够起到暂时性缓解[2]。而中医治疗方法通过采用电针与穴位贴敷治疗,肩三穴穴位进行针灸刺激疏通经络,中药贴敷起到活血化瘀功效,从根本实现治疗效果[3]。为更加详细的了解该方法的治疗效果,以下研究将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的治疗情况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间的60例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研究组(30例),男女-12:18例,年龄54-72岁,平均(63.64±3.54)岁,病程2-4年,平均(3.42±0.27)年。对比组(30例),男女-16:14例,年龄57-73岁,平均(65.53±3.52)岁,病程4-5年,平均(4.56±0.59)年。精神正常;无恶性肿瘤;无合并高血压高血糖患者;无血液免疫性疾病;患者及家属已了解此次研究目的并征求其同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中途无退出者;一般基础资料差异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比组:给予患者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62)每天两次每次1片,连续服用一周,告知患者一周后复查,进而分析是否调整用药剂量或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法:(1)电针治疗,指导患者将体位调整为侧卧位,将患肩露出手臂向上自然平放,定位肩前、肩髃以及肩髎三穴位后,使用消毒棉棒对穴位进行消毒处理,选用一次性30号毫针对穴位实施直刺至皮下1寸后停留实施捻转直至患者得气后,接通电夹依据患者反馈情况调整电流量,30min后取出,每天一次连续针刺治疗20d。(2)穴位贴敷,贴敷药方为独活、五加皮、红花各5g,川乌、桑寄生、当归各10g,桂枝、姜黄各12g,花椒与威灵仙分别为3g与6g。将上述药物研磨为粉末状后加入适量热水与蜂蜜进行搅拌,搅拌至膏状后分别分搓成蚕豆大小的丸状后,使用4cm×4cm的敷料上使用微波炉进行加热,加热后将其贴敷于肩前、肩髃以及肩髎三穴位上,每天贴敷2h,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1)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包括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日常活动。

(2)疼痛介质水平,包含5-HT、PGE2、SP。

1.4统计学方法

平均数±标准差代表计量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实施t值检验,以上数据均予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

2结果

2.1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研究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比组,呈P<0.05,如表1。

1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

肩关节活动度

肌力

日常活动

研究组

30

51.65±3.25

64.89±4.61

82.31±5.35

对比组

30

32.47±3.21

37.51±4.23

73.43±5.24

t

22.997

23.969

6.494

P

0.000

0.000

0.000

2.2疼痛介质水平

研究组疼痛介质水平低于对比组,呈P<0.05,如表2。

2疼痛介质水平

组别

例数

5-HT(ng/mL)

PGE2(pg/mL)

ECP(mmoI/L)

研究组

30

92.43±5.61

68.52±4.69

46.32±3.51

对比组

30

135.62±12.52

123.48±12.35

49.68±3.94

t

17.242

22.787

3.487

P

0.000

0.000

0.000

注:5-HT(5-羟色胺标准值80-400ng/mL)、PGE2(人前列腺素E2标准值31.2-2000pg/mL)、ECP(阳离子蛋白标准值45-55mmoI/L)。

3讨论

当肝肾亏虚气血淤积时,气血亏虚无法有效供氧筋络[4],抵抗能力下降无法有效阻挡风寒湿邪的侵袭,最终将导致气滞血瘀型肩痹症状的产生,患者出现肩部疼痛及肩膀活动能力受阻情况,影响着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常规西药治疗主要采用止痛药物缓解降低疼痛感的影响,但无法实现根除治疗。据既往研究记载电针与穴位贴敷治疗联合使用,能够通过肩三穴实施肩部经络与筋络的疏通,促进血液循环进而逐渐提高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实现最终的治疗目的。将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比组,疼痛介质水平低于对比组,呈P<0.05;充分展示了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肩关节神经的刺激及药物干预治疗措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有效恢复,可降低疼痛介质水平降低疼痛感,提高患者舒适度实现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穴位贴敷对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于相关疾病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锦源,付合玉,张斌山,龚泽伦.丹芎活血片联合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气滞血瘀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9):2212-2217.

[2]张丽荣,刘克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辅助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01):63-65+70.

[3]梁艳翠,欧阳庆珍,彭月娴.气滞血瘀型肩颈部疼痛应用温通刮痧法的干预效果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12):37-39.

[4]刘晨,申屠嘉俊,李小梅,沈琛越,詹强.探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肩周炎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05):4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