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与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与机制研究

阿尔孜古丽·玉努斯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 839200

摘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挑战。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并解决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与机制,希望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机制

引言

我国的经济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促进着人类的活动规模扩大,过度地自然资源开发或者利用将进一步加剧生态资源的减少,影响生态社会的建设。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因此,本文探讨了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与机制。

1水利工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1.1 破坏植被

水利工程建设对植被的破坏是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清理场地、开挖基础和建设设施,大片的植被常常需要被移除或砍伐。这种清除植被的做法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植被的减少使得土壤暴露在外部环境下,容易受到水、风和侵蚀的影响,导致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加剧。此外,一些水利工程如水库的蓄水会淹没大片的植被,给生态系统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为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了挑战。

1.2 临时占地

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占用大片土地资源。这种临时性的占地不仅仅对植被构成直接破坏,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施工期间,大规模的土地开挖和平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原有植被的清理和破坏,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此外,施工期间频繁的机械运动和车辆活动可能导致土壤的压实和污染,增加了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难度。因此,水利工程在临时占地时,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植被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 水利工程设计多样化

水利工程设计的多样化是导致生态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水利工程的设计日益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水库、堤坝、引水工程等。这种多样化的设计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实施,导致了对多样化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例如,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灌溉和供水需求,水利工程的设计可能涉及到大规模的水资源调度和引水工程,这会对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另外,水利工程的多样化设计也常常需要在不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改造,这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破坏。例如,在建设水库和引水工程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和清理,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和土壤的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2 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

2.1 生态退化修复技术

生态退化修复技术是针对受到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技术涉及到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和重建,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生态退化修复技术的常见方法包括生态工程措施、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例如,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和草原恢复等措施,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此外,生态工程措施如人工湖泊建设、水生植物引种等也可以有效提高水体的生态质量,促进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实现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综合利用这些生态退化修复技术,可以有效缓解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稳定发展。

2.2 针对频繁开垦土地的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频繁开垦土地是水利工程建设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这种受损的生态系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进行恢复。首先,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和保护的措施,如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生态质量和抗干扰能力。其次,可以采取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措施,如梯田建设、防护林带建设等,通过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和保护土地生态系统,提高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等综合措施,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3 针对稀缺植被的生态修复技术

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植被稀缺甚至消失,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来恢复和重建植被。一种常见的技术是植物引种和种子播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引入和播种植物,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此外,还可以采取人工植被覆盖和生态工程措施,如植树造林、人工湿地建设等,通过人工手段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2.4 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

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将经济林种植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可以通过种植经济林木,如果树、桑树等,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经济林种植不仅可以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环境,还可以提供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居民的收入增加和就业机会。与传统的生态修复技术相比,经济林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投资回报周期短、经济效益明显等优势,更容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广。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经济林资源,可以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利用。

3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机制

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机制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方法,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该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机制的基础。这些法律法规应当包括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政府监管体系: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设立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或机构,加强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审批、监管和评估,确保项目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及时发现和纠正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保障水利工程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生态补偿基金或者采取其他经济补偿措施,向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单位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用于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倾听公众意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需求纳入到水利工程生态修复工作中,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技术支撑体系: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机制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生态修复技术水平,为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4结语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程生态修复技术和机制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苗垠.水利工程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低碳世界,2023,13(07):19-21.

[2]王强.水利工程中堤岸滩涂生态修复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22,12(09):13-15.

[3]张文婷,冯艳红,周银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分析[J].现代盐化工,2021,48(05):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