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依从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依从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贾惠媛

   聊城市人民医院  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以数字表法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全程无缝隙护理,并将两组患者依从性、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依从性,使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并改善患者心功能,对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值得借鉴。

【关键词】全程无缝隙护理;急性心肌梗死;PCI;依从性;心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血管突然堵塞,引起相应区域的心肌坏死,通常由给心肌提供养分的血流突然中断所引发,而冠心病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形成的血栓是导致该状况发生的常见原因[1,2]。急性心肌梗死气势迅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该状况一旦发生需立即就医,接受有效救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式,可通过植入支架、球囊扩张等介入手术,有效恢复血流、解除狭窄[3]。但由于该疾病患者通常病情复杂,外界因素的干预对临床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状况,给予患者相应的措施干预十分关键[4]。鉴于此,本次选取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将其分组后实施不同的措施干预,旨在对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以数字表法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为22:18例,年龄52~86岁,平均(69.47±5.60)岁,其中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9例、下壁13例、侧壁8例;观察组男:女为26:14例,年龄50~92岁,平均(71.38±5.79)岁,其中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18例、下壁15例、侧壁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甚微,可对比(p>0.05)。

1.2排纳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5];(2)符合PCI指征;(3)无语言或精神障碍,可正常沟通;(4)参与本研究者均知情同意;(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免疫功能障碍者;(4)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5)临床配合度差者。

1.3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使用生命监护仪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测,遵医嘱快速给予其相应的入院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对患者实际状况进行评估,并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

观察组:行全程无缝隙护理,详见以下内容:

(1)院前急救护理:护理人员需在接到指令后立即进行出诊,并在途中与致电人员取得联系,了解患者实际状况,包括临床症状及病情等,告知其禁止随意移动患者,保持空气流通。另外,还可通过电话,指导在场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保障患者呼吸道通畅等。到急救点后需立即查看患者状况,并采取相关急救措施,并快速将患者转运回医院,转运途中及时与医院取得联系,对接相应科室,开放绿色通道,为患者治疗争取时间。

(2)接诊时护理:转运至医院后,护理人员需及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其吸氧干预。同时还需对患者状况进行观察,包括呼吸、面色等,若患者意识清晰,还需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以便对患者状况进行更加精准的评估。

(3)抢救时护理: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状况,对疾病状况、生命体征、疾病史以及过敏史等方面进行了解,全程对患者状况进行记录,并对患者抢救过程中存在的异常状况进行及时处理。

(4)转运及交接时护理:针对患者实际状况为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抢救措施完成后将其转运回所在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详细填写转运交接单,同时告知主治医师做好对患者PCI的术前准备工作。

(5)无缝隙管理:术后仍需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护,并由护理人员对相关重要指标进行详细记录。科室内实施全天排班管理模式,确保24h均可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避免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引导,避免患者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中。待患者状况有所改善后,还需结合患者实际状况给予其相应的康复锻炼。

1.4观察指标

(1)患者依从性:对患者生活方式、自我效能、疾病知晓率、遵医行为及健康信念等方面进行评价,各方面分值均为0~100分,所得分数与患者依从性呈正比,本量表为我科自制量表,邀请领域内专家对信效度进行评价,可信度较高

(2)心功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

(3)生活质量: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共包含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四个领域,共涉及24个条目,各领域均以百分制记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4)护理满意度:由护理部设计相关调查量表,对人文关怀、健康教育、环境设施、护理质量及安全等方面评分,每项均以百分制计分,所得分数与护理满意度呈正比。

1.5统计学分析

以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²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患者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s

组别

n

生活方式

自我效能

疾病知晓率

遵医行为

健康信念

对照组

40

78.91±2.33

79.79±2.62

76.43±2.96

77.13±2.15

74.82±2.65

观察组

40

90.24±2.61

92.03±2.47

91.88±2.57

93.26±2.21

92.55±2.37

t

20.481

21.499

24.927

33.087

31.541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心功能指标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差异甚微(p>0.05),护理后两组心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心功能指标±s

组别

n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左室射血分数(%)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0

62.34±3.92

57.41±3.60

38.28±2.99

44.63±2.87

观察组

40

62.27±3.78

52.82±3.56

38.13±2.75

51.14±2.46

t

0.081

5.734

0.234

10.892

p

0.935

<0.001

0.816

<0.001

2.3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对比两组生活质量±s

组别

n

心理评分

生理评分

环境评分

社会关系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0

62.11±3.79

74.42±2.36

65.15±3.43

72.23±3.94

63.92±3.27

76.93±3.44

64.32±3.62

73.30±3.70

观察组

40

62.38±3.16

91.25±2.68

65.77±3.89

93.20±3.41

63.86±3.98

95.16±3.07

64.21±3.18

94.04±3.95

t

0.346

29.807

0.756

25.452

0.074

25.006

0.144

24.236

p

0.730

<0.001

0.452

<0.001

0.941

<0.001

0.886

<0.001

2.4护理满意度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4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s

组别

n

人文关怀

健康教育

环境设施

护理质量

安全

对照组

40

69.92±4.28

67.24±4.91

68.63±4.77

66.41±4.98

65.12±4.30

观察组

40

87.27±4.21

89.31±4.70

88.66±4.34

83.36±4.29

86.93±4.47

t

18.278

20.536

19.644

16.309

22.239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巨大的威胁[6]。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室颤、房颤,心律失常可能发生于各种不同的位置。若是形成室壁瘤,在剧烈运动或者大便时,心脏剧烈收缩,还会导致室壁瘤破裂。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心功能减退等现象,以上状况均可导致患者猝死[7]。使用PCI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状况,挽救患者生命,同时还治疗手段属于微创手术,还具有创口小、恢复快、疗效突出等优点,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8]。但在临床中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保障患者手术效果。

常规护理是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护理模式,对患者治疗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但同时在该措施的应用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针对性,干预方式较为笼统,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故本研究中除常规护理外,还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了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该护理模式是一个衔接紧密的一体化无缝隙过程,具有较高的个体化和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9,10]。本次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干预,经组间对比表明,护理前两组患者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状况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论进一步表明了全程无缝隙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有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指标,并使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对我院声誉有着积极的影响,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晓静,高琼琼.基于时机理论的双心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153-155.

[2]钱茜,王春霞,李杏.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5):885-888.  

[3]杨艳妮,董晨,郭艳杰,等.基于风险预测模式下阶段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微循环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33):150-153. 

[4]蔡伟,曾娟,刘素芸,等.急救护理路径联合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运动耐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5):2365-2367.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0):766-783. 

[6]孙海荣,冯思利,王春丽,等.基于正强化理论的个案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康复的促进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1):2086-2090.

[7]汪丹.LACE风险模型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自我管理、自我感受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8):1496-1499.

[8]秦婷婷,陈陪陪,倪俭,等.共情与渐进式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脏功能、应对方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16):2546-2548,2553.  

[9]刘淑颖,祖丽丽,王林燕.认知重构干预联合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187-189. 

[10]邬陆贤,滕璐.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急诊PCI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3):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