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曹云钫

翠屏区统计局 644000  四川宜宾市

摘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结构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就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索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域间人口结构差异情况。

关键词:人口普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也不相同。本文根据2020年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及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域间差异对比,探索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域间人口结构差异情况。

根据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人口[1]1411778724人,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人口年均增长率较上一个十年放缓0.04个百分点,是历次人口普查中人口增长最低的十年。

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及年均增长率[2]

一、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13.9%,占比为17.95%,比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35个百分点1559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4.81%,占比为63.35%,比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6.7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48.62%,占比为18.7%,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5.44个百分点。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0-14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特别是65岁及以上人口拉动,老年人口增加趋势明显。

(一)中西部地区[3]0-14岁年龄人口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东北三省0-14岁人口占比仅为11.01%,低于全国6.94个百分点,是4大经济地区中最低的;而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4.26%,高于全国5.5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在4大经济地区中最严重。除东北三省,北京、天津、上海、浙江4省0-14岁人口占比小于13.5%,全部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河北、江西、河南、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0-14岁人口占比大于20%,主要集中在西部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除东北地区,其他三大经济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情况差异不明显;而0-14岁人口占比不同经济带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0-14岁人口占比总体高于东部地区。

(二)从县域看,市辖区的青壮年人口相对更集中

通过对四川183个县(市,区)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比情况分析,区[4]与县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较大不同。县的15-59岁人口占比仅58.90%,低于全省水平3.29个百分点,低于区7.4个百分点;0-14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皆高于全省水平,且分别高于区3.45个百分点、3.95个百分点,说明在县上青壮年相对较少,一老、一小相对比较集中。区的0-14岁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皆低于全省,而15-59岁人口占比高于全省,说明青壮年在中心区相对更集中。

二、人口抚养比[5]情况

(一)全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达45.88%

根据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社会抚养比为45.88%,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11.7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19.70%,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7.8个百分点;全国少儿人口抚养比26.18%,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上升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60.42%,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速度快55.05个百分点,分别比0-14岁、15-64岁人口增长速度快46.52和63.5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增长13.9%,比全国平均人口增长速度快8.52个百分点,比15-64岁人口增长速度快16.97个百分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年龄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负担有进一步加重趋势;同时,少儿人口占比增长大于15-64岁人口增长速度,少儿人口抚养负担也在加重,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都在进一步增加,人口社会抚养负担较重。

(二)中西部地区人口抚养负担较高

东部地区社会抚养负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2个百分点,其少儿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中部地区社会抚养负担最重,其少儿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少儿人口抚养比是地区中最高为30.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8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1.0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社会抚养比最低为37.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4个百分点,虽然社会抚养比最低,但人口两级分化较为明显,老年人口抚养比最高为22.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8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抚养比最低为15.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02个百分点,也是四个地区中唯一养老抚养大于少儿抚养负担的地区,少儿人口偏少,老年人口偏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支撑不足。西部地区社会抚养负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2个百分点,仅次于中部地区。

三、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年龄占比的相关性分析

(一)0-14岁人口占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更强

通过对大陆31个省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比分别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相关系数对比分析,15-59岁人口占比、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与三个指标相关性相对较弱;0-14岁年龄人口占比与三个指标的相关性更强,且皆呈负相关关系。0-14岁年龄人口数量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为明显,人均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越高,0-14岁人口的占比相对越低,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发展较好、生活水平越高的省份,人们的生育意愿相对更低,0-14岁少儿的人口占比相对更低。说明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开枝散叶的传统生育观念逐渐淡化,大多数家庭已经逐渐接受 少生、优生、优育、不生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随着抚养孩子的成本和压力增加,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许多夫妻推迟生育或选择不生育。

 

(二)不同经济地带0-14岁人口占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差异大

通过对不同经济地带的0-14岁人口占比分别与对应的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不同经济地带0-14岁人口占比与三个经济指标相关系数差异较大。东北地区老龄化是四大经济地带最高、0-14岁人口占比是四大经济地带最低的,三个社会经济指标与0-14岁人口年龄占比呈一定的正相关系,也是四大经济地带唯一三个社会经济指标与0-14岁人口年龄占比正相关系的经济地带。东部地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工作节奏最快的地区,其0-14岁人口占比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关性是四大经济地区中最强的,呈高度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86、-0.93、-0.76,说明东部地区经济越发达的省,0-14岁人口占比越小。中部地区三个社会经济指标与0-14岁人口年龄占比相关性最小;西部地区三个社会经济指标与0-14岁人口年龄占比也有相对较强的负相关性。

(三)0-14岁人口占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县大于区

通过对四川183个县(市,区)0-14岁人口占比分别与对应的一产占比、居民可支配收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对比分析,发现0-14岁人口占比与社会经济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0-14岁人口占比与一产占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14岁人口占比与居民可支配收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GD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73、-0.58。就区、县0-14岁人口占比与几大指标相关系数看,县的相关性高于区。省内各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小,而县之间发展水平和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大,受其他因素影响更明显。

总体来看,各年龄阶段人口占比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0-14岁人口占比较其他年龄阶段人口占比相关性更强,且经济相对越发达的地区0-14岁人口占比相对越小。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2]取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图2-1 。

[3]按照统计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4]四川区是指2020年全省54个市辖区,四川县包含县、县级市、自治县;全省合计183个县级区划。

[5]老年人口抚养比按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少儿人口抚养比按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社会抚养比为 0-14岁、65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

[6]相关人口数据参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参考2020年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