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喝枸杞子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失眠喝枸杞子茶

周冲芳

云南省保山市中医医院   云南 保山   678000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等一种或多种睡眠症状以及疲劳、情绪易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日间功能障碍。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普通人群失眠的患病率高达15%。长期失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增加焦虑或抑郁的可能性以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历史由来已久,具有手段丰富、整体调节、疗效持久、副作用小等独特的优势,但临床应用存在辨证思路见仁见智、难以把握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失眠的病机错综复杂,各医家认识角度不尽一致。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认识失眠的关键病机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一:失眠的本质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灵枢·邪客》曰“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强调人的寤寐节律和天地的昼夜交替规律相应。昼夜节律是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反映,人的寤寐节律也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灵枢·卫气行》云:“阳主昼,阴主夜。”白天,阳气占据主导地位,万物生长,人体处于清醒状态;夜晚,阴气占据主导地位,万物收藏,人体进入睡眠状态。《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指明了在睡眠和清醒状态中阴阳的变化关系。因此,睡眠的本质可以视为阴阳相合的过程,即阴阳之间的互动达到相互依存与和谐的状态。失眠在中医学中属“不寐病”范畴,主要表现为夜难入寐、或寐浅易醒、或二者兼而有之等几种情形,其根本在于体内阴阳二者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当阳气过盛不能入阴,或阴水不足难以涵阳,阴阳无法相合,便会引起失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同样,《类证治裁·不寐》亦云:“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不寐》则明确指出:“不寐之故,虽非一种,总是阳不交阴所致。”说明阴阳失合是失眠的根本原因,这是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失眠的关键,具体又因入寐困难和寐浅易醒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二:枸杞子的特性

枸杞子是茄科枸杞属多年生多分枝落叶灌木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可鲜食或干燥后使用,是传统药食同源功能型特色中药材和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优,是固本扶正、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在我国有近4000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枸杞子其食甘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食用方法灵活多样,可鲜食、泡茶、做菜、煲汤、烘焙及制作药膳,也可以加工后制成酒饮、日常食物或保健食品用于保健康养,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信赖和喜爱。枸杞子的药用价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属上品,称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其后历代本草典籍对枸杞子多有记载,如《本草汇言》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

《药性论》中称枸杞子可“补精气诸不足……,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子是最早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称《中国药典》)的中药品种之一,也是首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收录品种。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枸杞子因其兼具食品和中药双重属性而受到了更多关注,市场需求旺盛。枸杞子抗肿瘤、抗衰老、抗氧化、保肝护眼、免疫调节、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多种药理活性和保健功效逐渐被发现或证实,其药用和食用价值发挥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基于枸杞子或其活性成分的市场终端产品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加工和使用也在不断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形成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包括中成药、保健食品等多种产品形态在内的多元开发应用体系,成为枸杞子在大健康战略下的重要落脚点。枸杞子药食产品在临床实践和养生保健等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蕴含着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发前景广阔。本文对近年来枸杞子在中成药和保健食品领域的研发应用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和系统分析,同时对现有产品存在的若干限制性因素进行梳理,并探讨可实施的应对性开发策略,以期为枸杞子精细化、高值化药食产品的开发研究提供研究参考,服务于枸杞子资源的价值体现、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

三:含枸杞子的保健食品概况

枸杞子在我国民间的采食历史可追溯到远古农耕时代。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中《小雅·南山有台》就有“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的记载,体现了枸杞子作为吉祥上品的独特地位。随着“食养”“食疗”“食补”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我国古代先民不断挖掘枸杞子的日常食用和养生保健价值,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枸杞子烹饪和食用经验,并将其与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甚至羽化登仙的美好愿望联系起来。“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南宋·陆游,《玉笈斋书事》)、“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唐·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吾方以杞为粮,……,还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北宋·苏轼,《后杞菊赋》),都是枸杞子在我国传统饮食养生保健文化中的生动记述。枸杞子性平,于寒、凉、温、热四性之外,安全性高,适合一年四季长期食用,并可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可溶性糖、膳食纤维、必需脂肪酸以及抗氧化剂等多种营养成分。近年来,枸杞子的应用逐渐拓展到保健食品领域,以枸杞子单用或配伍其他药食同源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兼具食品营养和中药保健功能,成为枸杞子资源最重要的研发方向之一。枸杞子的保健食品产品类型灵活丰富,保健功能广泛,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大健康产业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逐渐成为枸杞产业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与药品不同,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适用于特定人群长期食用,对于降低潜在致病风险、预防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具有显著价值,特别强调在调节人体平衡和健康状态等方面的潜能,符合祖国医学“未病先防”的核心思想。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目前我国将保健食品纳入特殊食品范畴进行监督管理。

四:以枸杞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

保健功能分析枸杞子作为传统药食两用物品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表现出旺盛的市场需求。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和“缓解视力疲劳”两项功能的产品数量占注册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也是近年注册的主要保健功能,反映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保健食品开发趋势。以枸杞子或提取物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剂型呈现多元化特点,以枸杞子为原料所制枸杞酒类保健食品,可借酒之辛甘行散寒活血之效,促进药性分散,同时散发特殊酒香和药香,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潜力。相比之下,片剂、颗粒剂、茶剂、冲剂、膏剂、丸剂、粉剂的数量较少。除传统制剂形式外,鸡精、糕、乳、醋、汤等多样化、生活化的产品形式也出现在含有枸杞子的保健食品剂型中,进一步体现出枸杞子药食同源的双重属性特点。

作者简介:周冲芳(1979年09月-);男;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全科医学临床诊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