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猝死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

刘丽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司法鉴定所214000

摘要:目的:分析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及病理性特点,为猝死的防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笔者所在司法鉴定中心于2015-2020年尸体检验的165例猝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猝死案例的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好发时节、死亡原因及诱因的分布规律。结果:性别上,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上,35岁~55岁是猝死高发年龄段;发病后6h内死亡率最高;好发季节按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春、夏、冬、秋。导致猝死的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不明原因等;猝死诱因主要是长期卧床突然变更体位、劳累、运动、怀孕、产后、醉酒等原因。结论:法医应当重点防治中年男性的不明原因猝死。

关键词:猝死;法医病理学;冠心病;死亡原因;诱因

引言

猝死(sudden death,SD)是由于机体潜在的疾病或重要器官急性功能障碍导致的突然意外死亡。猝死占所有自然死亡人数的 10%以上[1]。  本文对某司法鉴定中心于2015-2020年尸体检验的165例猝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猝死案例的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好发时节、死亡原因及诱因的分布规律,为猝死的防治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笔者所在司法鉴定中心于2015-2020年尸体检验的165例猝死案例。

纳入标准:平素健康或患有某种疾病,但病情稳定,突然发病或病情急骤恶化,于 24 h 内发生意想不到的死亡。 所有案例均经两位法医病理学专家明确诊断为猝死,并确定具体死亡原因。

1.2研究方法

收集猝死者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季节分布、死亡原因、发病诱因等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1.3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3.0 软件分别对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性别、年龄分布

表1 猝死者性别、年龄分布

年龄段/岁

男性/例

女性/例

合计/例

构成比/%

<35

27

17

44

26.66

≥35~55

77

15

92

55.76

>55

15

9

24

14.55

未知

4

1

5

3.03

合计

123

42

165

100

由表1可知,猝死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猝死年龄高峰段是35~55岁。

2.2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及季节分布

表2 猝死者发病到死亡时间及季节分布

发病到死亡时间

人数

(例/%)

死亡季节

人数

例/%)

1h内

44(26.66)

春季

(31.41)

>1~6h

91(55.15)

夏季

(28.96)

>6~12h

24(14.55)

秋季

(17.11)

>12~24h

6(3.64)

冬季

(22.52)

由表2可知,发病后6h内死亡率最高;好发季节按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春、夏、冬、秋。

2.3死亡原因、发病诱因分布

表3 165例猝死案例各系统死亡原因及年龄段分布

死亡原因

<35岁

≥35~55岁

>55岁

未知

合计(例/%)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循环系统

9

4

53

7

11

3

1

0

88(53.33)

呼吸系统

12

3

4

2

0

0

1

0

22(13.33)

中枢神经系统

6

1

7

4

2

1

1

0

22(13.33)

消化系统

4

2

5

1

0

0

1

1

14(8.48)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4

-

2

-

0

-

1

7(4.24)

不明原因

3

3

5

1

0

0

0

0

12(7.29)

合计

34

17

74

17

13

4

4

2

(100)

由表3可知,导致猝死的疾病从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不明原因(SUD)。猝死者大部分是≥35~55的患有循环系统疾病的男性。

表4 165例猝死者的诱因分析

诱因

人数(例)

构成比(%)

轻伤

13

7.88

睡眠

5

3.03

吸毒

4

2.42

药物

12

7.27

运动劳累

24

14.54

怀孕产后

18

10.91

改变体位

26

15.76

醉酒

5

3.03

其他

59

35.16

合计

165

100

由表4可知,猝死诱因主要是长期卧床突然变更体位、劳累、运动、怀孕产后、醉酒等原因。

3讨论

3.1年龄与性别分布

猝死可能出现在所有年纪,本调查结果表明,以中年男子(≥35~55岁年纪)的发病率最大。各年龄组及引起猝死的各管理系统疾患(女子生殖系统疾患除外)均以男子多见,该结论与大多数文献研究报告完全一致。本调查中,<35岁年纪猝死人员占总数量的26.66%,较既往报告的比率略高,显示猝死起病岁数趋向少壮化。通常指出,猝死案件男子高发而且呈少壮化发展趋势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1)男子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管理工作比女子重,家庭角色较重,生存压力也比女子大[4];(2)男人嗜烟酒、暴饮暴食或者性情急躁等不好的方式易诱发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猝死;(3)女人身体雌激素对心脑血管有作用;(4)由于上班、生活节奏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各类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日趋年轻化造成了猝死的年轻化。另外,随着污染加重和群体流动度加大,呼吸系统病变所引起的猝死高发成为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3.2发病到死亡时间与死亡季节分布

本研究结果表明,猝死主要出现于事件发生后6h内(60.37%),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猝死出现突然、迅速,给诊断与防治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并严重威胁到了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通过收集的大数据分析表明,虽然猝死者在春、夏、冬季的死亡数量都相对秋季为多,但并未显现出上述文献报告的猝死季节集中性,这或许与我国特有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四季如春的天气类型相关,且中国终年气温、湿度变动较小,故不易造成猝死。

3.3死亡原因与发病诱因分布

猝死,是由人类机体潜在的严重病变或重要脏器急性机能阻碍所引起的,意外地骤然死亡。各器官、系统疾病等都可以引起猝死。而本研究也指出,最常用的致死因素是循环系统病变、呼吸道系统疾病和SUD。而引起猝死的前十位重要致死因素,分别是心血管网络系统、循环网络系统、中枢神经网络系统、消化吸收网络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本研究的165例猝死中以循环系统疾病猝死者为主体类型,所占比率最大,其中又以冠心病所引起猝死最多,故为重要的致死因素,这一结果也与本文中[5]所研究的骤停死亡因素一致。而冠心病猝死者的冠状动脉以ⅳ级狭窄为最多,故又以急性型心肌梗死猝死者为较多。冠心病猝死者的发生原因多是体育运动,输液、手术、药物或轻微伤害。所以,积极进行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处理,同时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猝死的发病率。此外,本研究结论还指出,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爆破、肺动脉血栓栓塞、脑缺血和急性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也占据部分比率,是猝死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予重视,并注意预防。

综上所述,本调查表明,中年男子由于冠心病引起猝死最普遍,是猝死预防的重要群体。在法医学诊断和骤停的预防中必须增加对SUD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孙仲春, 杨启琨, 贾彭林,等. 云南363例猝死案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J]. 法医学杂志, 2018, 34(4):5.

[2] 王克杰, 杨卫红, 武红艳,等. 11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9, 26(2):3.

[3] 伍焕耀, 施磊, 谢晋洪. 36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分析[J]. 职工法律天地:下, 2017(11):1.

[4] 薛宏涛, 滕道辉. 39例猝死尸体的法医病理学形态分析及鉴定[J]. 科研, 2016, 000(007):P.249-249.

[5] 刘奇,王杰,于燕妮,等. 300 例心脏性猝死案例的法医 学 鉴定 分 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30(3):283-285,288.

作者简介: 刘丽1989.8女 浙江、嘉兴 汉 本科 法医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司法鉴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