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浅析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郝茂勇

身份证号:612401199107253273

摘要:行政管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减少时间的消耗,使行政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行政工作的质量与行政人员的心态、工作强度、工作力度等因素有关。本文简要介绍了公共行政心理学的内容,探讨了公共行政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关键词:公共行政心理;行政管理

引言

公共管理心理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同时期的公共管理心理学也不尽相同。它的研究超越了现实管理的视野和境界,从传统的管理范畴跨越到包含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管理新领域。公共性在人类心理和行政管理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公共行政心理主要是指人们对行政实践活动的主观反应,以及他们以能动的方式影响整个社会、政治体制,包括行政体制的能力。行政系统工作人员的主体包括行政执行者和行政工作承担者,其核心是个人对社会行政、经济和政治状况的主观反映。

1.公共行政的心理内容

1.1公共行政个体心理

公共行政个体心理是公共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其主要内容有两类:公共管理主体心理和客体心理。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由于其个性特征的不同,其心理也有各自的差异。但同时,在同一个行政机构中,行政人员也具有相同的组织目的,遵循相同的组织规则,因此,在心理上也存在很多共性。比如,很多行政人员对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对公务员工资的看法等,都有着相同的个体心理。在行政客体的个体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由于行政客体与行政主体所处的行政环境是统一的,这必然导致两者在心理活动上存在着许多共性。在公共行政管理中,个体的行为方式、行为态度和行为结构都会受到个体的影响。因此,在公共管理中要重视个体心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取向和心理特征。

1.2公共管理群体心理

公共行政群体是指公共行政组织中的公共行政个体,他们具有共同的公共行政目的和公共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公共行政群体是以科室、部门为单位的集体,这些科室、部门具有不同的群体目标、规范、价值观、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从而形成了公共行政群体心理。公共行政群体心理是指公共行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情感和意愿状态。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公共行政群体利用公众的意见和压力对群体成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约束和控制。其中,群体规范通过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维度改变个体的行政行为,而群体行为则促使个体行为群体化。行政群体的凝聚力与行政群体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2.公共行政心理学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2.1为行政管理理论提供动力

公共行政心理学是行政理论产生的最直接源泉。行政理论是行政行为和行政关系在社会现实中的实质性体现,其产生的历史过程是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与此同时,公共行政心理学也对理论界产生了直接影响。理论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阶级心理、政治心理、民族心理等因素,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确定取舍标准,并将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理论成果的特点或特征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

2.2有利于行政机构内部的团结

行政组织一般都是由行政人员组成的,行政人员对人的精神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行政组织可以从心理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作为处于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人员的观念意识、情感交流、观念沟通等,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意识。从微观上看,行政人员是整个行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心理状态是由其行为动机和价值水平综合反映出来的。而从组织上看,行政机关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机关内部人员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作用的发挥。

2.3对行政领导的促进作用

公共行政心理学是实现行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人在组织管理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行政机构陷入混乱。成功的领导者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尊重下属的价值和尊严,从而促进下属的发展。领导行为包括领导者的行为和被领导者的行为,领导力的实现取决于领导者的心理和被领导者的心理。首先,领导者必须具备勇于担当、百折不挠、宽容大度的良好心态,才能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为其树立良好的声誉奠定基础。同时,还需要领导者树立组织意识,自觉服从指挥,乐于接受行政任务,敢于讲真话,不唯上,不唯书的心态。只有这样,在行政组织中,才能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生动活泼、畅所欲言的良好环境。行政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在行政管理中营造良好的微观心理环境,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转变人们的观念,促进政府管理的良性发展。

2.4为行政改革提供支持

改革是一种变革,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利益,或多或少会对人们产生影响。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其支持程度是成正比的,其心理承受能力越高,其支持程度也就越高。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对改革的有力支持。要想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改革的心理承受力是指人们接受改革对自身影响的能力。它包括认识、适应、平衡和承受变革压力的能力。否则,将会给我们的改革带来不可忽视的阻力。比如,面对因改革而重新配置的各种权益,是理解、接受、服从、支持还是怀疑、观望、抵触、反对,都会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公共行政心理是制度变迁的心理承载和支撑力量,在整个行政制度变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决策阶段,决策者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心理承载力和支撑力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完善改革方案。这就是心理承受力在决定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在实施阶段,还要对实际的心理承受力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和分析,以便对其进行调整、改变和控制。这是心理承受力在行政体制改革实施中的现实附带效应。在评估阶段,还需要对各种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现象进行测量和评估,以便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这就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心理承受效果评估。

结语

总之,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行政工作的重要因素,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行政人员保持相当的精力。这样,可以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行政工作,为行政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管理。同时,还可以促进行政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各项行政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钢.公共行政心理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2(4):5.DOI:10.3969/j.issn.1673-9973.2008.04.011.

[2]朱顺宁.刍议新公共管理在行政管理改革中的作用[J].才智, 2017(13):1.DOI:CNKI:SUN:CAIZ.0.2017-13-236.

[3]谈玲.关于公共行政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探究[J].法制与社会, 2009.DOI:CNKI:SUN:FZSL.0.2009-1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