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御的一些认识和概念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2

山洪灾害防御的一些认识和概念的发展

王旭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21

摘要:山洪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已成为目前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汛期有前伸后延的趋势,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多发, 强降雨过程频繁,山洪灾害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防御形势十分严峻, 治理任务极为艰巨。尤其经济发展导致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山洪灾害防御的难度增大。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御 ;措施 

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美丽大荔建设的关键举措。通过分析山洪灾害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程建设措施。

一、山洪灾害危害、损失及成因分析

1、危害范围。某河流长为20 km,其中河谷内长为16 km,受沟谷山洪威胁的沿岸村庄,淹没范围较广,共计淹没耕地约897 hm2,涉及农耕户696户;二是淹没涉及耕地200 hm2。

2、山洪调查。河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连阴雨造成的。河流域受地形、地貌、局地暴雨、连阴雨影响,常常使水位猛涨,造成河(沟)道洪涝灾害,另外,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泥沙,造成下游河床淤积严重,两岸村庄排水困难,内涝发生严重,河流域普降暴雨,河水猛涨,冲毁下游堤防,两岸村庄进水被淹,受灾人口为1 800人,淹没农田约为 227 hm2,直接经济损失为 126 万元,流域大范围降雨,引起河(沟)洪水暴涨,洪水淹没农作物面积约为229 hm2。

3、山洪特征及成因。山洪主要由局地暴雨形成,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沟道两岸坡陡,遇暴雨、连阴雨天气,大面积雨水汇集沟内极易形成山洪灾害。其暴雨具有范围大、突发性强、强度高、历时短的特征,因而其暴雨洪水具有形成迅速、洪量大、持续短、暴起暴落之特征是防御山洪灾害之重点。

二、新形势下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空心化”明显,山洪灾害转移避险人员不足,老人和留守儿童生命存在严重威胁。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仅留下老人和儿童, 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 “空心化” 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 化”。山洪灾害危险区大多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老人和小孩行动不便,急需有经验的青壮年有效组织撤离,有责任心掌握防汛常识的年轻人正逐渐减少,在组织群众避险转移过程中存在有效组织人员不足的情况。 这种现象也成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2、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近年降雨带北移,原本降雨量较少,不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区出现了较大强降雨,过去无人类活动的沟道、干河,也会出现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灾害事件。

3、部分群众防御山洪灾害的思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有待加强。一些山洪灾害易发区,仍然有不少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山洪灾害的特点是暴雨来得快,而且都在山洪沟内发生,洪水来得快而且量大,遇难人员防灾避险意识差。

三、防御措施

1、汛前准备

(1)开展汛前普查。汛前由县、镇组织对河沿沟两岸镇涉及村庄、沟上沟下所有设施、农耕生产人员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为编制防洪预案和撤离避险做足功课。

(2)区域划分。在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历史洪水线及十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河谷、沟口、河滩、易损堤段范围以及陡坡下、低洼处、不稳定老崖岸边下村庄居民点划为危险区,对于历史最高洪水线以上,能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的区域划分为安全区。同时,在主要路口、岸边、过桥路等人流通行路段设立区域牌,提醒过往行人。

(3)编制切实可行的防洪预案。依据国家有关防汛的法律法规,按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以及地方防汛应急预案的规定与要求,结合河目前河道水文、行洪状态、工防能力和社会经济等要素,在充分摸底调查、广泛征询各方意见、总结历年抗洪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山洪防御预案》,完善各项防洪抢险、救灾避险措施,在“防”字上做足准备,在“抢”字上下足功夫,在“撤”字上夯实措施,真正把“防抢撤”各项措施,层层分解,一一落实。

(4)防御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各种会议,以及张贴标语、板报、横幅,做好防洪宣传,并在主要街道、村庄、路口、岸边、过桥路等人(车)流通行路段,设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过往车辆、行人安全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宣传防洪预案,使群众充分了解转移安置区域、撤离路线、乘坐车辆、方法、避险安置地点等,提高自救能力。

2、汛中落实各项责任与度汛措施

(1)贯彻防汛工作。以总书记“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坚决贯彻执行“以人为本,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防汛工作方针和原则。

(2)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以县、镇两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各类防汛责任制;实行县级领导包镇、包险段,县级部门包单位,镇领导包村组的防汛包干责任制;在清滩撤离工作上,坚持实行“谁的人谁负责,谁的地块谁负责,谁的辖区谁负责”的防汛责任制,做到大汛时,在洪水到来之前,“清滩全面,不留死角,撤人快捷,干净迅速,安置有序,万无一失”;针对所有涉河建筑设施,制订加固保护与拆除转移相结合的专项度汛方案,并将各个环节的职责落实到人。

(3)加强预测预警。为加强金水沟山洪预示预警,需要在河上游设立两个雨量监测站,并布设一套自动量雨电子系统,派专人观察监测天气变化,以便为下游提供山洪形成的可靠信息。同时,应在醒目位置布设自动电子雨量监测电子屏,在沟口两岸河道设置两个水位尺形成监测网络系统,以便监测沟口水位变化,较为准确地预测山洪形成时间、流量,预估淹没范围,以便群众撤离后靠和避险赢得时间和主动,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应急值班,准确传递汛情信息。主汛期,县、镇两级和有关单位,坚持执行24 h防汛应急值班值守制度,坚持领导带班、通讯人员值班的防汛值班应急机制,各级防汛值班领导与有关人员,手机要24 h开机。同时,县防汛办应加强与省、市防汛办和气象、水文、水务、河道专管机构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络,保证汛情信息的准确收集与迅速传递,做到“上令准确下达,下情快速上报”。

(5)落实巡堤查险机制。组建山洪灾害巡堤查险队伍,完善专群结合、公众参与、平战结合的巡堤查险联动机制,力求险情早发现,早抢险,有效减轻洪灾损失。组建防汛抢险队伍,备足抢险物料以群专结合的防汛抢险队伍;储备各种抢险机械、车辆、设备;备足各类防汛物料、器材、工具,加强人力资源与物质保障。

现有防洪工程大多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设计防洪标准低,设施 陈旧、老化,多属“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前期工作深度不够,施工质量差,难以达到设计标准,急需加大治理力度,只有坚持执行防汛工作方针与原则,编制与修订防洪预案,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防汛责任制,加强预测预警和后勤保障,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大力宣传,努力提升人民群众依法防汛、依法抗洪的思想意识,才能打赢防汛抗洪战。

参考文献:

[1] 韩大鹏.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21,23(4).

[2] 邱瑞田,黄先龙,张大伟.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22,22(1).

[3] 何秉顺,杨玉喜,常凊睿.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山洪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19,23(1).

[4] 黄先龙,褚明华,左吉昌.大力加强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J].中国防汛抗旱,20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