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0
/ 2

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

袁达树

身份证号:612526198708163757 陕西杨凌 712100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2017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至今为止,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创建30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陕西省获批创建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2017年以来,我省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在产业园建设中以“姓农、务农、为农、兴农”为宗旨,加强创建指导,加大政策支持,推进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有力的产业发展新平台,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排头兵、乡村产业兴旺的新样板。目前,洛川县、杨凌示范区、眉县、榆林市榆阳区、陇县、柞水县、平利县、大荔县、富平县、阎良区等10个县区已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0多个。

一、现代农业园的主要特征

一是科技含量高瞄准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加强引进、消化、创造。突出技术的集成与配套,以生物技术为重点,加强种子种苗、设施化栽培、工厂化立体种养、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农业科技总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高重点突出科技与市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园区成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三是综合经济效益高在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突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园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采用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获得高效益。

四是经营管理机制新改变以往计划经济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制度,推进“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评定标准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标志,农业产业园发展好不好,是不是真的现代化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评判:

一是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产业园由于聚焦当地主导产业,要素资源集中投放在某个区域优先发展,同时产业集聚产生外部的优势和全产业链集约可控,一定会产生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

各产业园选择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综合施策,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强化链条延伸和集约开发,打造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在区域甚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科技驱动更加有力各产业园可以集中融合资源,搭建平台,与科研院校开展紧密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示范、推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

三、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和模式

现代农业园区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园区布局更趋合理,发展质量更高,引领示范作用增强。逐渐成为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区域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

(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全省70余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几乎涵盖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等所有农业行业,其中种植类为主的园区50余个,养殖类为主的园区6个,综合类园区9个。从园区的分布上来看,全省涉农的地市中,均有省级园区,其中渭南市以拥有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位居榜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也迎来机遇,在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速度进一步加快。园区建成规模的稳步提升,为园区提质增效提供了基本保障。

为适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贯彻落实中省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有关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产融合步伐,陕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目前,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0余个,随着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产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全省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格局,园区已成为发展产业、培育主体、三产融合的有力依托,成为现代农业要素聚集,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模式

一是品牌建设型。品牌是价值的铭刻,通过品牌打造,能够有效提升园区的形象,提高园区及周边地块的潜在价值,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我省获批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洛川县、眉县、柞水县均属于该类型。

二是产业链建设型。农业产品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与产业链相关的还有价值链、生产链、供应链、商品链等不同概念。农业产业链贯通产加销,在培育全产业链中提升附加值。农业全产业链涵盖农业研发、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

三是产业融合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产业融合、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达到一产、二产和三产的全面融合发展。

四、陕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建议

一是优化主导产业选择,强化产业支撑。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元性。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要符合“区域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产品品质具有特色、有一定认知度,产品市场需求量大、竞争优势明显”等条件,确保产业发展持续性。在区域布局上,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布局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做强粮、棉、油、糖、畜牧等重要农产品和现代种业,做优果、菜、茶、水产、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在产业数量上,应聚焦单一主导产业,或选择产业关联度高的2个产业,以确保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充分受益。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项目支持的前提条件,强化利益联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如:安排部分财政资金由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经营组织或农民持股,其资金使用由龙头企业在规定用途范围内合理安排。同时,创新利益联结模式,行“托管保底”(企业、合作社、农户相互委托种养殖)、“合资兜底”(财政补助,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出资建设,企业保底收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金+分红+劳务收入”、“折股联营、反租倒包、双线代销”等模式,将企业与农民从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聘用、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扩大财政资金折股量化试点,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房屋等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园建设的可行路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长期享有持续稳定的收益。

六、结语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过去单提“农业现代化”不同,这是党和国家文献中首次明确增加了“农村现代化”这一内容,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陕西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自201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按照“扩规模、调结构、提品质、树品牌、拓市场”思路,各市县坚持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园宗旨,强化创建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力示范带动了区域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信将来,陕西会进一步加大落实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四级联创”的指导支持力度,产生“产业闭环”型、“产业集群”型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园的增值收益,助力全省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