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5
/ 3

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汪冲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应用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7)

摘要:本报告以武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进程与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从武汉市与全省全国城镇化进程的对比分析、武汉市各城区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武汉市与其他城市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和人口迁移对武汉市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分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城镇化进程状况,得出相关结论,并从“协调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率;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对比产业结构

1 绪论

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起点规划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和质量,已然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过程,更是在伴随这一过程中,经济、土地、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面的综合推进,互相协调。

2武汉市城镇化不断推进

数据显示,武汉市城镇化率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并且一直领先于全国、全省的城镇化水平;虽然由于基数高,致使武汉市城镇化率的增加幅度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但仍然保持了相对于全国、全省较大优势。2022年,武汉市城镇化率比全国高19.4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9.99个百分点。

根据武汉市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测算结果,20142017年武汉市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发展阶段,2018年发展到中高水平,于2020年成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城市。

2.1武汉市与全省、全国城镇化对比分析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来,武汉市城镇化率整体上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77.07%增长到2021年的84.56%2020年与2010年相比,武汉市、湖北省全国的城镇化率分别提高了7.24%13.19%13.94%。虽然由于基数高,致使武汉市城镇化率的增加幅度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但仍然保持了相对于全国、全省较大优势。

2.1城镇化水平对比

2.2武汉市各城区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

从城镇化率来看,全市7个中心城区中,除开洪山区由2010年的91.57%提高到202098.94%,其余6个中心城区全面实现城镇化,城镇化率一直保持在100%。东西湖区(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和武汉经开区(含汉南区)等6个城区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分别提高了17.5114.1211.9618.577.619.77%个百分点,东湖风景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城镇化率提高最为显著,分别提升了64.9942.97个百分比。截止至2020年末,仅蔡甸区、黄陂区和新洲区三个远城区的城镇化率不足60%,而武汉经济开发区(含汉南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区已进入高水平城镇化发展阶段,其城镇化率均高于90%

未来,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远城区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的明确细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仍由较大的提升空间。

2.3武汉市与其他城市城镇化进程对比分析

各城市2020年城镇化率与2010年对比,城市间的差距逐渐拉小,且2020年后各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进程趋于平缓;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和杭州等6个城市相对比,其城镇化位于中等水平;武汉市城镇化水平在20102021年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城镇化水平一直远高于武汉且稳中有升成都市的城镇化水平在这7个城市中最低,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且其城镇化率从2010年至2021年提升了13.73%,增速最快,相比于武汉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2.3武汉市与其他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比

3武汉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

城镇化路径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水平、城镇的基础设施、教育水平、财政支出等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以及消费需求的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所以,经济展水平的提高必定会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拢,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3.2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要素在农村和城镇之间转移,工业格局逐渐转变。在工业化演变和升级的过程中,生产率提高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扩大了城镇的规模。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3.3财政支和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并合理利用税收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高低、医疗卫生条件、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都会影响城镇化建设进程。

基础设施是武汉市城镇化的重要推动之一。基础设施完善的过程中,投入大量劳动力产生就业机会,提高外来劳动人员的收入。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吸引更多的居民,更多人才加盟和资金流入,从而促进武汉市城镇化的发展。

第4章  武汉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结论

4.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稳步提高

数据显示,武汉市城镇化率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并且一直领先于全国、全省的城镇化水平;虽然由于基数高,致使武汉市城镇化率的增加幅度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但仍然保持了相对于全国、全省较大优势。2021年,武汉市城镇化率比全国高19.8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0.47个百分点。

根据武汉市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测算结果,2014—2017年武汉市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发展阶段,2018年发展到中高水平,于2020年成为高水平新型城镇化城市。

4.2城区城镇化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城镇化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发展阶段,尤其是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全面实现了城镇化;武汉经济开发区(含汉南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东湖风景区三个功能区均已进入高水平城镇化阶段。从5个新城区来看,各城区的城镇化进程均有所加快,但目前只有东西湖区(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江夏区城镇化率高于60%,其余3个新城区均不足60%。未来,随着武汉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城区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的明确细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全市城镇化水平仍由较大的提升空间。

4.3产业结构升级高度相关

在众多分析变量中,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与城镇化率关系最为贴切,说明武汉市的新型城镇化是与产业升级、产业人口转移密切相关的。所以武汉市应该继续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去掉落后产能,对低端产业做好上下产业价值链流通,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确保新型城镇化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协同发展。

4.4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素质作用明显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推动城镇化发展;武汉市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人数和教育支出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说明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加快武汉市城镇化进程举足轻重。

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注重GDP带动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更注重城镇化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支出大、人口素质高,说明城市综合实力较强,更能吸引人们在这个城市定居落户。

5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建议

5.1协调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可以对武汉市6个新城区的企业进行扶持,给予一定的优惠,鼓励投资者新城区进行投资,让中心城区带动新城区的发展,提高新城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协调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加快落实武汉提出的“‘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格局”的口号,从而提高武汉市城镇化的整体水平。

5.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武汉市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淘汰低端产业,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份额,培育创新现代服务业,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对旧污染物加大处理,对新污染物严格监控,从而使绿色健康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5.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基础设施是中心城区与远城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大武汉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5.4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

政府应加大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度,为武汉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注重因材施教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第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办学差距;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多形式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等途径;第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留住人才,给高学历高知识的青年人减除落户限制条件,加大住房补贴、降低生活成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5加大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力度

财政支出在政府的引导手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政府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监督,引入竞争机制等途径达到目的。政府应充分贯彻实施财政与经济政策,关注民生,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35] 张敏.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2018.

[2] 姚士谋,陆大道,王聪,等.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J]. 地理研究,2011,30(11):1947-1955.

[3] 胡建兰. 中国新型城镇化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J]. 改革与战略,2013,29(8):11-14.

[4]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5] 郭叶波. 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 学习与实践,2013(3):13-20.

[6] 王素娟,吴殿廷,赵林,等.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评价[J]. 城市发展研究,2014,21(3):21-27.

[7]赵永平,徐盈之. 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时空分异与传导路径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8):48-5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