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探索

刘梦月 张秀凤

130223199107170612

130223199001213725 

摘要:为了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核心使命,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当下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已然成为高等教育的战略主轴。面对社会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我们应借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契机,深化并革新工程教育的体系架构。通过不断地优化和迭代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我们致力于构建一套独具特色、达到一定水准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体系。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问题;对策

1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

1.1满足工程教育能力培养的毕业要求

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在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工程项目中,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具的运用至关重要,且往往需要跨越不同专业的合作。这就要求相关人才不仅要拥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持续更新和扩充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再学习意愿。对于陌生的知识领域,再学习无疑是一项挑战。因此,在校期间,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引导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吸收新知识,持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并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2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他们对工具应用及其限制的理解。此外,实践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他们在资料检索和新知识学习方面的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领导才能以及项目管理能力。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简称浙大信电学院)经过对课程的精心整合,成功构建了基于FPGA的SoC芯片综合实验平台。这一平台紧密结合了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性学习和实践操作的优质环境。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具有显著推动作用。浙大信电学院与华为、瑞芯微等业界领军企业建立了深入的科研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层面的合作。例如,通过浙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华为在人工智能和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被有机融入到多门课程中。这不仅支持了学生参与华为等企业举办的相关竞赛,还显著提升了他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学院还邀请了瑞芯微的技术专家参与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键性评价阶段

2.1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深入剖析本区域电子信息行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需求后,我们对未来5年及10年的行业走向进行了前瞻。基于此,我们构建了紧贴实际需求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规划。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12项毕业标准、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综合要求,我们确立了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划又满足现有资源条件的人才培养方向。我们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旨在培育出能够适应社会、区域经济和海洋产业等多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需具备高度的爱国精神和职业道德,拥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强大的学习、实践、创新及创业能力。他们将是身心健康、受过严谨科研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承担勘察、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等多重任务。展望未来,我们期望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内,即专业培养方案实施后的10年内,能够展现出卓越的协调、管理、沟通和合作能力。他们应能够紧密跟踪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并在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维护等各个环节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他们还应能够灵活运用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成为推动电子信息行业不断前行的中坚力量。

2.2评价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类专业坚持每年定期召集涵盖电子信息行业与企业的权威评审团,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基于专家的反馈,该专业会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评价过程中,会严格参照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发展蓝图、专业的长远规划、现有教学资源以及社会各界的期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同时,该专业还会深入分析电子信息行业的当前状况和未来演变趋势,特别关注未来5至10年的行业发展前景,并结合国家政策调整、地方标准更新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反馈,来判断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和前瞻性。通过这种动态调整机制,电子信息类专业旨在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紧密跟随社会经济的步伐,不仅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更能够预见并适应未来的行业变革,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

2.3评价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该类专业教育框架、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关键文档,它不仅引导着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而且是保障教育质量和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基石。在方案制定中,我们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体设计蓝图。我们始终将学生置于首位,致力于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路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实践教学在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凸显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此外,我们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持续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力求使课程体系更加贴近行业需求。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我们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评估,不仅与培养目标的设定和评估保持高度一致,更注重与社会经济动态发展的需求相契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持续提升培养方案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2.4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的要求

师资队伍主要由师资规模、团队构成和兼职教师三个维度构成。遵循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等相关规定,教学所需的专任教师数量必须得到保证,以确保专业生师比例不超过25:1;同时,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拥有硕士或更高学位的教师比例应不少于60%,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应不低于30%;对于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必须全部具备硕士或更高的学位;此外,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应不少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应达到至少20%;实验教学环节需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且35岁以下的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最后,还应有教师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3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推动,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培养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对工业界人才需求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讨论,通过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优化,进行面向职业素养课程的建设,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工程技术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文韬.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类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4):83-86.

[2]侯宏录,徐静.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石河子科技,2022(06):66-69.

[3]詹静.电子信息工程课程的网络教学体系优化[J].电子技术,2022,51(04):103-105.

[4]刘毅科,李爽,秦锋.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实践教学发展模式探究[J].电子质量,2022(0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