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公路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

王文姬

甘肃省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高速公路养护所   甘肃省   定西市   743000

摘要:公路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背景源于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公路水毁路基现象对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引发的降雨量增加、强降雨频繁等气象极端事件的发生,使得公路水毁成为一项日益突出的问题,水毁不仅给道路交通带来严峻的考验,更对交通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威胁。本文分析了公路水毁路基的特征,探讨了公路水毁路基的稳定性以及具体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路水毁路基的修复策略,为公路水毁路基修改与加固提供了技术性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毁路径;稳定性;修复技术

前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降雨是水毁发生的主要原因,变异的气象条件导致了非均匀的降雨分布和强度增加,使得路基土壤容易饱和,失去原有的强度和稳定性,类似这种情况在山区、陡坡和土质较差的地区尤为显著,并且水毁现象的不断增多不仅对道路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和地形地貌差异也增加了公路水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土壤类型、坡度、植被覆盖等因素对水毁的发生和路基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深入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水毁的特点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对于采取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文献回顾、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系统分析水毁对路基的影响机制、评估方法以及各种修复技术的效果,确保公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续发展。

1 公路水毁路基的特征

公路水毁是指在强降雨、洪水等极端气象条件下,公路路基受到过度水分侵蚀和冲刷,导致路基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进而影响道路的稳定性与通行安全,水毁引起的路基特征多种多样,包括路基沉降、坡面滑坡、路基侧滑等,这些特征不仅仅是表面现象,更反映了土壤的力学性质、水文特性以及地形地貌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水毁表现为路基沉降,主要是由于路基土壤受到过度浸润和水分侵蚀,使得土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土壤体积的压缩与减小,沉降不仅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更直接影响了整个路基的承载能力,可能引发路面龟裂、坑洼等安全隐患,坡面滑坡是水毁常见的表现,特别是在陡坡或长坡段,由于土壤的流失和侵蚀,坡面发生失稳,形成滑坡体。这不仅危及公路的正常使用,还可能导致邻近地区的土石流,进一步加剧水毁的破坏程度。

此外,路基侧滑是另一显著的水毁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整体或局部的侧向位移。当路基土壤受到水分侵蚀,丧失了原有的抗滑稳定性时,就容易发生侧滑。这种侧滑不仅会导致道路线形的变化,影响行车安全,还可能引发路堤坡脚的坍塌,严重时造成交通中断和路基损毁,公路水毁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路面的直观损坏上,更深刻地反映了土壤力学与水文学的复杂相互作用,需要通过综合性的研究来深入理解和有效防治。

2 水毁对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水毁对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地质、水文和土壤力学等方面的因素,降雨是引发水毁的直接原因,强降雨导致土壤饱和,使路基内的水分含量迅速增加,形成过饱和状态,过饱和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抗剪强度,降低了整体的稳定性。具体而言,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受水分侵蚀后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质变化。例如,黏性土壤在吸水膨胀后容易发生裂缝,导致土体内部结构疏松,抗剪强度降低;砂质土壤则容易被洪水冲刷,造成路基表面的变形和侵蚀。除此之外,土壤饱和后,水分会通过渗流逐渐向路基深部渗透,形成局部水位差异,渗流不仅会导致土壤内部的孔隙水压升高,影响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也可能引发路基内部的泥浆流动,加剧土壤流失和路基变形。与此同时,降雨引发的洪水流动会带走路基表层的土壤,形成沟渠和深谷,直接削弱了路基的横向支撑能力。特别是在陡坡区域,水流的冲刷作用更容易导致坡面失稳,形成滑坡体,进一步威胁到整个路基的稳定性。

3 公路水毁路基的修复技术应用

3.1 路基加固

路基加固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修复已经发生水毁的路段,还能在新建道路工程中提前加固,提高公路系统整体的水毁抗性,为道路交通的稳定可靠提供了可行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常见的加固方法是使用地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或土工格栅,将其嵌入路基土体中,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结构,有效抵御水分侵蚀和土壤流失。此外,也可以采用植物纤维材料,如草皮或植草毯,覆盖在路基表面,通过植被的根系系统来巩固土壤,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毁风险。另一项常见的路基加固技术是土壤改良,通过混入特定的改良剂,如水泥、石灰或聚合物,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和抗渗透性,增强路基整体的稳定性。此外,排水系统的合理设计也是路基加固的重要环节,通过设置排水沟、渠道和管道等设施,及时排除路基内的积水,降低土壤含水量,有效防范水毁问题。

3.2 排水优化

在公路水毁路基的修复中,排水优化至关重要,通过合理设计和改善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减缓雨水在路基内的渗透速度,降低土壤的含水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此技术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的排水网络,包括设置排水沟、渠道、雨水收集设施等,确保降雨水能够迅速、有序地排除,避免在路基内滞留导致过饱和状态。通过优化排水系统,不仅能够减轻水毁对路基的侵蚀和冲刷,还有助于降低土壤的渗透率,提高路基的抗水毁能力。此外,排水优化还能有效预防坡面滑坡和路基侧滑等问题,减少水毁对道路结构的不利影响。综合而言,排水优化技术在修复水毁路基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仅可以迅速应对降雨引发的水毁问题,也能为公路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3 植被覆盖

植被覆盖是公路水毁路基修复中进一步稳定路基的有效方法,通过引入植被,如草皮或植草毯,覆盖在路基表面,可有效减缓雨水的流速,降低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从而提高路基的抗水毁能力。植被的根系系统具有良好的抓土固壤能力,能够防止土壤的表层被雨水冲刷走,减缓坡面的侵蚀速度。此外,植被还有助于增加土壤的抗剪强度,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的流失。植被覆盖不仅在水毁修复中起到防护作用,还提供了一种生态友好的修复手段,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减缓环境恶化的趋势。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覆盖方案,能够为水毁路基提供长期、可持续的修复效果,降低维护成本,同时美化道路环境,为公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一项生态友好的解决方案。

结语:综上所述,公路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涵盖了多个关键方面。水毁引发的路基沉降、坡面滑坡、路基侧滑等特征直接反映了土壤的力学性质和水文学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路基稳定性评估成为必要的前提,包括地质勘察、地形测量、土壤力学试验、水文学方法以及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等。在实际修复中,路基加固技术通过使用地工合成材料、植物纤维等强化路基结构,提升了抗水毁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排水优化,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有效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土壤渗透,从而改善路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陈俊杰,陈苍山.山区公路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000(007):1-3.DOI:10.3969/j.issn.2095—2104.2013.07.333.

[2] 李俊.山区公路水毁路基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D].长安大学,2013.DOI:10.7666/d.D408027.

[3] 安爱军.水毁路基的稳定性及修复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DOI:10.7666/d.y1326002.

[4] 顾军.公路路基水毁修复工程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 2021, 000(006):P.347-348.

[5] 孙波.山区公路水毁路基稳定性分析及防范[C]//2014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DOI:ConferenceArticle/5af17d45c095d71bc8c41d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