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工业遗产改造-以营口造纸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3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工业遗产改造-以营口造纸厂为例

第一作者1刘子奇

1.沈阳建筑大学,沈阳,110000

要】本文是基于城市双休理念下对于营口造纸厂进行的工业遗产改造分析,主要对于厂区内的工业建筑以及厂区外的滨河空间进行改造策略分析,本文通过文脉复兴生态修复等手段对旧工业遗产以及滨河空间进行修复改善。

【关键词】城市双休工业遗产滨水空间


引言

我国城市建设正经历着快速发展和结构性调整并行的新阶段,以提升质量为主导。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摒弃过去采用的大拆大建粗暴手段。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迎来了新的时代格局,过往的工传统行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行业的革新,部分传统行业随着时代的洪流消失在历史的尘埃理,取而代之的就是大面积的工业遗存成为了城市的新难题,为了解决传统工业废弃物污染和有效利用工业遗留物的难题,[1]。优化的首要任务是在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丰富遗产周边的景观特色和生态现状。

作为城市双修作为指导工业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解决生态环境的一剂良药自然成为了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本文选取了营口市营口造纸厂片区为例,这一区域在营口主城区具有重要的滨水工业遗址角色,作为曾经的辽宁第一大造纸厂,营口市的龙头企业,在进入二十世纪初面临了巨大囧境,笔者通过引入城市双修理念,旨在重现充满历史回忆的具有勃勃生机的营口造纸厂,回到民众的集体记忆中去。

1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山地滨水工业遗产更新思路

1.1 城市双修的概念

城市双修涵盖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作为一种新理念,[2]

城市双修的内涵丰富,既需要全面了解城市生态状况,制定有效的修复方案,以恢复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同时,[3]与以往单一的生态保护不同,城市双修强调不仅要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还要注重城市生态的协调性、系统性和联动性。

1.2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现状

1953年,英国某杂志首次提出了工业考古一词,引起了广泛关注,拉开了对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序幕。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64月,通过《无锡建议》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4]。在致力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同时,我们还需深入探索其更多再利用方式的可能性,以避免因功能不再满足需求而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

然而,由于我国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步较晚,过往的遗产保护中没有系统性的保护体系就导致我国的遗产保护一直处于比较滞后阶段,进入20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业格局的不断演化,大面积的工业遗产建筑成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随着近几年的不断追赶和学术体系的不断建立,我们已经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城市双修便是法案之一

1.3滨水工业遗产更新思路

滨水城市采用城市双修方式进行工业遗产的城市更新,主要基于滨水工业遗产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强大的可塑性。随着城市发展,工业遗产的具体功能逐渐衰退,但通过修复生态基础和自然环境,使场地实现自发的有机更新成为解决工业遗产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途径。从宏观到微观,深入理解城市双修的概念,可发现它包含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更新和修补。

生态修复方面: 首先修复场地南侧与西侧滨河空间,采用逐步绿化的方式先对河岸进行处理,之后对于场地的既有的荒地工业废地,工业水池进行自然修复处理,为工业园区建立新绿肺,并再次基础上在厂区交通步道上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以提升区域内的空间韧性。

城市修补方面: 不仅仅对于要重视厂区内文物修复过程中的原真性等问题,还应在修复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唤醒区域活力等问题,在功能上进行置换,在区域形成织补,让厂区成为周边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加强与周边的联系,这多维度的修补有助于打破城市片段化,模糊了区域得边界刚好的将建筑融入实现城市之中,进而更好的唤醒城市文脉。

这一综合性的城市双修理念在实践中不仅使滨水城市工业遗产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发展,同时也为可持续城市更新提供了全面而创新的解决方案。

2 营口造纸厂片区现状及问题分析

营口造纸厂区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北端,与辽东湾接壤,属于营口市老城区。站前区位于营口市北部,城区面积 8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总人口26.1万。区域内交通便利,滨海公路穿境而过。由于位置位于营口市老城区地带,第一产业衰落,所以营口造纸厂与整个营口市城区发展属于脱节状态。规划用地范围北邻盼盼工业园区,南至辽东湾,西侧为劳动河,东侧为大庆路,营口造纸厂工业区周围虽然分布大量的居住小区和社区配套设施,但是由于该区域长期以来的工业发展格局定位,还是对于公共服务设施有着大量的缺口,缺乏文化类、商 业类、教育类的相关服务设施。同时由于长期的工业职能影响,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薄 弱,原有的照明、道路等相关城市设施严重匮乏。通过对于场地内的工业遗产经行实地调研评估,将场地内的工业遗产分为保存良好、保存一般、保存质量较差,三个方面现状大体入下,对于主要的第一车间、第三车间、第五车间等主要的主体的建筑与行政办公建筑形态保存良好,食堂、广播站、厂区阅览室等附属使用空间建筑质量保存一般,部分机房、厂库、职工休息室、国宾会馆等建筑质量保存较差。此外营口造纸厂还存在:

1.场地基础环境一般,绿地面积少2.街区的活力不足、居民的日常交互不足,这部分主要是由于场地周边可供居民游憩娱乐空间不足、商业活力不足,其周边原主要支柱产业于2010年破产荒废,附近大部分的产业主要以物流仓储为主经济活力不足。

同时通过对营口造纸厂工业区周围市民进行了数据调研以及走访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场地周边的主要居民为中老年人偏多,其中大部分居民是曾经老纸厂员工或相关家属,随着造纸厂和营口造纸行业的落寞这里的经济环境和收入情况不容乐观,人口比例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出走率较高,等问题不容乐观。

3 营口造纸厂保护及再利用策略

3.1 重塑场所精神,营造历史文化氛围

营口造纸厂地处城市边缘地带,为更好打造辽河文化产业带发展工业遗产保护多元化产业工业厂房标志显著。再利用现有工业遗存资源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时,充分保证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等原则,积极打造地域的造纸文化。将造纸厂生产车间、站房、库房等建筑打造成全新的纸文化工业遗产博物馆,并多元化的完整的展示营口造纸生产工艺流程全过程,向人们展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传播的全过程,带领参观者深度走近营口造纸文化,体验营口造纸工法技艺。此外利用造纸厂工厂废弃零件做成工业艺术景观小品和基础设施,或者对于工业生产中留下的特色标语、象征图案进行保留和恢复,展示旧工厂生产工艺流程,尽量还原老工业区生产繁忙的历史场景。其次是从行为活动上重塑场所精神。充分利用滨水优势,结合营口当地特色,有计划地开展特色工业文化活动:在营口造纸厂滩涂地构建营口完整的滨河生态景观带;并利用独特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以纸文化主题文化体验区、积极开展一系列纸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引入参与式景观创意设施,融合工业制品创作体验等。

3.2 更新老厂交通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营口造纸厂的更新必然要考虑到对于周边环境肌理的融合,宏观上要迎合辽河文化产业带的整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自身要素空间肌理上依托营口河海文化,在大辽河沿岸加强落后业态腾迁工作,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加快辽河沿线滨水区升级改造,修复造纸厂沿岸厂房、仓库和其他工业遗存,推动生产岸线转型为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打造一条河海风光带、文化旅游带、幸福生活带和创新经济带。全力建设辽河滨水休闲综合公园,建设可停留性亲水平台,打造城市滨水空间,增加公园绿地,为营口市民提供一处集休闲健身、文化娱乐、商业餐饮、商务展览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亲水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城市交通增加城市交通线路最大程度上加强城区中心与造纸厂之间的联系,并构建周边的基础停车设施以便捷周边人群来往造纸厂空间。

3.3 场地持续发展,合理置换复合功能

营口造纸厂作为曾经国家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对于营口市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种形式的工业遗产在维护时特别注意要紧量保护建筑的原真性,并且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唤醒区域的经济活力,商业文创就是一条不错的发展之路这也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实践过程中常见方向。首先,将营口造纸以工业厂房、滨水格局为载体,对于区域内的重要厂房节点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改造更新改造,形成具有博物馆教育专区区、纸文化主题展览区、市民公共活动区、滨海步道景观区等综合性空间个主题功能区带动片区活力,其次还可以通过一定优惠政策找到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艺术家的人群在这里积极办展组织活动利用相应的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进而来吸引更多的普通人群前来参观,这样不仅有利于于造纸厂的文化宣传,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和地方活力。

3.4重建生态格局,完善生态网络体系

通过对营口市造纸厂周边的地形地貌的适应性调研对于营口造纸厂的滨水格局打造提出以下更新策略。在操作手法上首先对于造纸厂西南侧的构筑物进行拆除,从而打通厂区主要展区与纸博物馆与大辽河之间的视线关系,其次控制工业区与滨河建筑景观,衔接老厂与水体之间的联系,通过修复与开放滨河空间,构建一条亲水·开放·多元滨水空间结构。

1亲水先养水,首先全面整理滨河空间环境对于过往的水系污染进行生态修复,逐级修复,通过建造大面积的滨河绿化将旧有的工业区破旧面貌焕然一新。

2)完善滨河绿地系统。依据河岸高度划分出城市抗洪绿带、工业展览公园绿地、亲子活动空间、基础设施防护绿带等多元活动空间;并且尽量拓展绿色空间,提高植被覆盖率和丰郁度。

3)重塑滨岸线共享景观。引入城市慢性滨江休闲慢行道,打造亲水平台、眺望平台等开敞空间,并打通场地内建筑与工业区之间的视线联系,进而最大程度满足将滨河空间与园区空间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打造城市休闲游憩带

结语

城市双修一直被视为当前城市发展阶段对抗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在营口造纸厂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中,通过从文化、商业、教育、生态四个方面着手,逐步梳理滨水工业遗产的问题,并提出改造策略,为遗址在改善基础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注入新的生命力;其次,在修补与处理的过程中,通过修复文化打造周边,形成纸文化产业链呈现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结构。这一综合性的方法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吉.基于“城市双修”的工业遗产景观再生设计探析——以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04):144-146.

[2]齐秦玉,阎波.“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山地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初探——以重庆市1862洋炮局片区规划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03):83-84.DOI:10.19875/j.cnki.jzywh.2021.03.028.

[3]范孟梅.“城市双修”视角下闲置旧工业用地再开发路径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21.DOI:10.27466/d.cnki.gzzdu.2021.002248.

[4]宋昕锐,李慧,刘志峰等.绿色建筑理念下工业遗产改造期颐公园的模式探析[J].安徽建筑,2021,28(02):82-83+103.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1.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