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打造情境化展示空间——上海植物园蕨类园改造设计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4

因地制宜打造情境化展示空间——上海植物园蕨类园改造设计浅析

缪心原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31

摘要:在公园、绿地、道路等处,形色各异的树木花草默默无言地守护着我们,但大众对他们的名称、生活习性仍然知之甚少,了解的途径也有限。生活中,人们对植物科学还有距离感,而植物专类园正是一个介绍植物背景历史、生活习性、兼顾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

而上海植物园的部分植物专类园的建造年份较早,游赏体验已落后于当今需求。植物名称、习性只能通过科普标识牌了解;园内道路系统单一,缺乏休憩空间。游览中走马观花、按部就班一路走到头,没留下过多印象。随着多媒体资讯的多维化,情境化游览体验逐受追捧。植物专类园提升改造规划设计在于利用园内基底资源,“生”“情”并茂地讲好植物生命的旅程的故事,植物欣赏并引入环境保护、科研创新及人文趣事。增设园路及景观节点,符号化记忆,激发探索趣味,使植物专类园更有活力、更具魅力。并向全龄段输出“植物生命体是人类息息相关的存在。”的生态理念,是专类园最具有意义的存在。

关键词:专类园;蕨类植物;提升改造;生境

引言:本文通过上海植物园蕨类园景观功能提升工程实际案例分析,通过梳理园内游线,整合植被资源,进一步提升空间规划。并针对部分蕨类植物生长习性,研究和尝试特色观赏形式。以此项目进行分析与交流。

1 植物专类园概念

1.1 植物专类园的概念

植物专类园是指根据地域特点,专门收集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品种或同一个“属”内的若干种和品种的著名观赏树木或花卉,运用园林配植艺术手法,按照科学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构成的观赏游览、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场所。

1.2植物专类园的特点

植物专类园多是设在植物园和较大型公园内的“园中园”,周边有比较丰富的植被、构筑物景观衬托,园内除专类植物外,搭配其他科属植物。功能定位上除了品种搜集,更具科学与实验性及高质量的观赏性,节点多呈现立体情境化展示,寓教于乐。

遵循“只有秉承因地制宜和场地精神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专类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征、生长习性和美学观赏的基础上,并结合风景园林造景艺术的原理和设计手法,才能成功地营造植物专类园”。

2 蕨类植物特性及其文化背景

2.1 蕨类植物及观赏特性

蕨类植物是地球发展的见证者,早在4.2亿年前已出现在地球上,是比恐龙还要早的原住民。但“蕨类”始终存在一层神秘面纱。大众对他们知之甚少,所见多为肾蕨、波斯顿蕨、鸟巢蕨、贯众等常用品种。

中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蕨类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等植物类群,其独特的景观价值和多样化生态适应性对城市绿地多样性更有着独特的意义。蕨类植物是原始的维管植物,根、茎、叶中具真正的维管组织,以孢子繁殖。绝大多数在叶背或叶脉顶端长有孢子囊,并聚集成各式各样的斑点或线条状的孢子囊群。蕨类植物株型身姿飘逸、格调清新、线条优美。幼叶在展开之前以拳头状卷缩,称作拳芽。后期生长逐渐展开,小羽片层层舒展,精灵般可爱。故此也被称为最温柔的“小拳拳”。

一般意义上提到“蕨类”,指代植物界的蕨类植物门(学名:Pteridophyta)。蕨类植物门包含5个亚门:1)松叶蕨亚门2)石松亚门3)水韭亚门4)楔叶亚门5)真蕨亚门。

2.2 蕨类植物生境

蕨类植物一般喜阴喜湿润及温暖的生态环境,且小环境内需通风良好。多生长在山谷、森林下层阴暗而潮湿的环境下。且大多依附于地面生长,一些生长在干旱或半干旱的石灰岩山地,少数附生。严岳鸿博士按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的基质将蕨类植物分为陆生蕨类植物、附生蕨类植物、石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蕨类植物。

2.3蕨类植物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最早的诗歌《诗经》里就有蕨类植物的身影。《诗·召南·草虫》里,“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反映出当时采蕨为食已相当普遍。唐朝诗人黄滔有诗云“落枫丹叶舞、新蕨紫芽拳。”透露着俏皮可爱;

蕨类植物也有不少药用价值:槲蕨又称骨碎补,以根状茎作为药材,具有补肾坚骨,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的功效。贯众以根状茎及叶柄残基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杀虫作用。

3 上海植物园蕨类园改造设计实践

3.1蕨类园区位

上海植物园蕨类园位于上海植物园南区的中部,北靠松柏园,西邻木兰园,东面则是植物大楼。蕨类园占地约1.4公顷,本次改造红线范围面积约为12332㎡。

3.2 提升改造背景

蕨类园于1987年建成。根据现状资料及现场勘查,现状蕨类品种不足,植物大部分生长不良。基础设施与功能空间有待提升完善,增加游赏趣味以更好服务游客。

3.3现状分析

1、园内土壤性状不佳,植物品种少且单一,生长不良

从蕨类园土质理化性质可以看出,园内土壤极紧实,孔性条件不佳,通气性不足,从而影响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不利于蕨类植物根系生长;另一方面土壤的氮磷含量偏低,植物生境状况不佳。

因早期建园条件有限,未能充分营造蕨类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得该园内蕨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整个蕨类园中仅有铁线蕨、凤尾蕨、鳞毛蕨、贯众和毛蕨5种蕨类植物,以及八角金盘、南天竹等少量其他科属庇荫树种。无法充分发挥其展示和科普的功能。

2、地形平坦,植物展示空间不丰富

蕨类园现有地形平坦,平均标高为4.6m,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河岸边,地面标高在6.4m,最低处在蕨类园南边为3.3m。

3、蕨类园内构筑物破损,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景观难以实现展示功能。

3.2提升改造目标

以蕨类园基底为依托,优化蕨类植物生境,重新规划蕨类植物的种植分区布局;选择上海地区适生性强、具有生态保育性和观赏性较强的蕨类植物,使游览观赏功能及科普体验功能达到最佳,给蕨类园带来新生机。

3.3蕨类园提升改造

蕨类园改建总平面图

                         蕨类园总平面图(改建后)

3.3.1保留东侧入口景观功能,设置北侧植物科普区及南侧观赏体验区,合理分流。

入口景观区:由荫棚展示区和水生植物区组成。荫棚展示区内种植石生蕨类、石缝蕨类、藤本蕨类、附生蕨类植物;丰富驳岸边的水景景观,通过曲桥的路线导览

植物科普区:以科普教育功能为主,展示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及药用价值。在疏林及林缘处种植喜半阴的陆生蕨类;在岸边、路旁、及林缘处种植喜阳(稍喜阳)的陆生蕨类植物,形成蕨类植物“地带性群落”的景观。

观赏体验区:以自然的微地形丰富景观,集中展现林荫下的蕨类植物。高密度的上层植物营造了陆生蕨类喜爱的林荫环境,通过林间的步道和坐凳,使游客放慢节奏,体验安静、野趣的景观意境。

3.3.2新增园路以顺畅衔接各景观节点。

注重园内二级园路与三级园路之间的衔接过渡。新设步道使游客在园内的游览体验得到拓展。从入口景观区到植物科普区再到观赏体验区,层层导览为游客提供蕨类植物欣赏、科普认知和趣味体验的游览功能。

3.3.3地形塑造及土壤改良

在地形处理上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改造,植物保留区域保持地形不变。对局部地形过于平坦或者陡峭处进行梳理,水体区形成缓坡入水,排除安全隐患。土壤改良过程中松土耕作,减少人为踩踏和机械压实,增加土壤孔隙性和通气透水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并适时增施有机基质和补充氮磷复合肥,提高土壤腐殖质和氮磷含量。

3.3.4利用现有林地小环境,合理布局蕨类植物,提升景观节点文化内涵。

1)梳理乔木“绿底”框架,保留稳定结构,使蕨类植物更好“着陆”。

保留优质上层植被:中山柏、榧树、水杉、棕榈(北部);蚊母、香樟、女贞、水杉、榧树(东部、西部)广玉兰、香樟、女贞、珊瑚(南部)。以园路为通道规划展示块面,蕨类组团于园路两侧的林下空间。

2)丰富科普植入

秦仁昌塑像 秦仁昌(1898—1986),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学家,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世界蕨类学之父”。塑像运用浅浮雕手法表现秦仁昌先生的半身像,温和谦恭,栩栩如生。

恐龙铜塑  蕨类与恐龙为同时期生物,相生相伴,也是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东入口以香樟组团为背景,视线开朗,三尊恐龙铜像与蕨类绿雕融为一体,似在屈身进食,活泼生动。

植物进化图谱 以铺装勾勒植物“进化树”科普图,以突出蕨类植物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P1080586水体改造前

029d6722da737bbf126428704a34bef水体改造后

a4aa19c94732afb2a90a5f52d0c8bb7林荫区改造后

3.4蕨类园提升改造特色

1)诗意化的情境氛围,接“地气”赋“灵气”的小环境

六边形荫棚廊架展示  区域拆旧换新,合理利用周边的封闭空间,新建了更适合蕨类植物生长的廊架,增加阴影区面积,增加雾森装置,满足蕨类生长需求的湿度,打造出一个自然野趣的“蕨类的世界”。植物以石生蕨类、附生蕨类为主,搭配其他喜阴地被。上层疏林荫实茂密间,光线半遮半透刚刚好。各色植株在雾森的衬托下水气朦胧、翠叶挂露;红果绿叶相映成趣,环境气氛虚实朦胧,给游客一个最佳的蕨类植物观赏区域的体验。主要植物:乌蕨、桫椤、槲蕨、狼尾蕨、金毛狗蕨、福建观音座莲、南天竹、桃叶珊瑚、阔叶麦冬、菖蒲、苔藓等。

假山挡墙  在原址新建假山挡墙,利用地形高差设置跌水。假山选材为火山石,其表面带有气孔,可以将空气里的水汽吸附,让蕨类植物、苔藓类得到良好生长,在林下空间探索蕨类生长于室外的更多可能性。主要植物:槲蕨、盾蕨、同形鳞毛蕨、全缘贯众、黑鳞远轴鳞毛蕨、紫轴凤尾蕨、铁线蕨、井栏边草、阔叶麦冬、苔藓、华南紫萁、金毛狗蕨、桃叶珊瑚、紫金牛等。

a0e3357705de07171a59d91d55d0f8e荫棚区一

IMG_256荫棚区二

2)立体多变的趣味展示

节点空间设计给蕨类植物展示创造了独特的展示形式。有地栽、嵌植、附生、盆挂等,由俯视逐渐到仰视,突出多角度立体展示蕨类植物的优势,营造幽深静谧的情境式游览体验。

为制造出原始森林林木叠嶂、蕨类植被密密层层的效果。蕨类们“各显身手”:改造将肾蕨露天栽植在蕨类园林下,探索冬季生长繁衍的生命力。红盖鳞毛蕨因为囊群盖圆肾形,中央红色而得名。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在低矮蕨类中分外显眼,片林区都能欣赏到。槲蕨:有附生特性,半阴条件就能在树干上存活。将斛蕨固定在香樟树干上,远看似裹着一层“枯叶”,这“枯叶”就是斛蕨的营养叶,可收集输送养分。金毛狗蕨:大型树状陆生蕨,根状茎粗大,露出地面部分密被金黄色长茸毛,好似金毛狗头。廊架、假山区放置了盆栽及垂吊植物,鸟巢蕨、波斯顿蕨、空气凤梨等琳琅满目。

28e6c75efc0a55852d1c4a0d7d4aa53恐龙铜塑

3)积极创建生境

蕨类植物顺利落地、生长的关键,无疑是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提升改造。为打造蕨类植物需要的湿润环境,设计与施工团队创新假山区及林间喷灌系统,根据现场条件按需布置喷灌系统。雾森下林间与石缝处细雾渺渺,与整体景观完美融合。

蕨类园主要引入种(品种)目录

名称

学 名

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铁线蕨科

铁线蕨属

薄盖短肠蕨

Allantodia hachijoensis

蹄盖蕨科

短肠蕨属

华东安蕨

Anisocampium sheareri

蹄盖蕨科

安蕨属

中华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chinensis

鳞毛蕨科

复叶耳蕨属

华南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festina

鳞毛蕨科

复叶耳蕨属

假斜方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hekiana

鳞毛蕨科

复叶耳蕨属

异羽复叶耳蕨

Arachniodes simplicior

鳞毛蕨科

复叶耳蕨属

大盖铁角蕨

Asplenium bullatum

铁角蕨科

铁角蕨属

日本蹄盖蕨

Athyrium niponicum

蹄盖蕨科

蹄盖蕨属

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乌毛蕨科

乌毛蕨属

长叶实蕨

Bolbitis heteroclita

实蕨科

实蕨属

阴地蕨

Botrychium ternatum

阴地蕨科

阴地蕨属

毛轴碎米蕨

Cheilosoria chusana

中国蕨科

碎米蕨属

金毛狗蕨

Cibotium barometz

蚌壳蕨科

金毛狗属

曲边线蕨

Colysis elliptica var. flexiloba

水龙骨科

线蕨属

峨眉凤丫蕨

Coniogramme emeiensis

裸子蕨科

凤丫蕨属

虹鳞肋毛蕨

Ctenitis rhodolepis

叉蕨科

肋毛蕨属

亮鳞肋毛蕨

Ctenitis subglandulosa

叉蕨科

肋毛蕨属

渐尖毛蕨

Cyclosorus acuminatus

金星蕨科

毛蕨属

大叶贯众

Cyrtomium macrophyllum

鳞毛蕨科

贯众属

阔羽贯众

Cyrtomium yamamotoi

鳞毛蕨科

贯众属

光叶碗蕨

Dennstaedtia scabra var. glabrescens

姬蕨科

碗蕨属

戟叶圣蕨

Dictyocline sagittifolia

金星蕨科

圣蕨属

薄叶双盖蕨

Diplazium pinfaense

蹄盖蕨科

双盖蕨属

阔鳞鳞毛蕨

Dryopteris championii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

迷人鳞毛蕨

Dryopteris decipiens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

红盖鳞毛蕨

Dryopteris erythrosora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

黑鳞远轴鳞毛蕨

Dryopteris namegatae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

无盖鳞毛蕨

Dryopteris scottii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

华南鳞毛蕨

Dryopteris tenuicula

鳞毛蕨科

鳞毛蕨属

普通针毛蕨

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

金星蕨科

针毛蕨属

二羽边缘鳞盖蕨

Microlepia marginata var. bipinnata

姬蕨科

鳞盖蕨属

中华鳞盖蕨

Microlepia sinostrigosa

姬蕨科

鳞盖蕨属

江南星蕨

Microsorum fortunei

水龙骨科

星蕨属

肾蕨

Nephrolepis auriculata

肾蕨科

肾蕨属

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 glanduligera

金星蕨科

金星蕨属

黔蕨

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鳞毛蕨科

黔蕨属

圆顶耳蕨

Polystichum dielsii

鳞毛蕨科

耳蕨属

对马耳蕨

Polystichum tsus-simense

鳞毛蕨科

耳蕨属

披针新月蕨

Pronephrium penangianum

金星蕨科

新月蕨属

西南假毛蕨

Pseudocyclosorus esquirolii

金星蕨科

假毛蕨属

假毛蕨

Pseudocyclosorus tylodes

金星蕨科

假毛蕨属

耳状紫柄蕨

Pseudophegopteris aurita

金星蕨科

紫柄蕨属

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

蕨科

蕨属

凤尾蕨

Pteris cretica var. nervosa

凤尾蕨科

凤尾蕨属

井栏边草

Pteris multifida

凤尾蕨科

凤尾蕨属

蜈蚣草

Pteris vittata

凤尾蕨科

凤尾蕨属

乌蕨

Stenoloma chusanum

陵齿蕨科

乌蕨属

荚囊蕨

Struthiopteris eburnea

乌毛蕨科

荚囊蕨属

狗脊

Woodwardia japonica

乌毛蕨科

狗脊属

华南紫萁

Osmunda vachellii

紫萁科

紫萁属

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桫椤科

桫椤属

槲蕨

Drynaria roosii

斛蕨科

斛蕨属

3)以人为本,延续美好

上海植物园是周边市民群众的福祉,而蕨类园提升改造赋予原有六边形廊架、假山、亲水平台新的景观生命力,原址新建。兼顾运动休闲需求,增加了林荫健身步道与休憩区。就地取材,将紫薇等植物废弃枝条精心组合排列,制成生态座椅、树池围栏,将树桩制成休憩坐凳。不但环保更有一番情趣。细节之处让游园的“老人们”依旧亲切,让美好的记忆得以被延续。

ba2de5522ffb7b49c16821bea5199c9林荫健身区

4、结语

区别于新建项目,专类园提升改造无疑对设计增加了难度:景观营造需突出专类特色,科普展示功能也在不断地挖掘表现手法和深度。专类品种选取更需要有敢于尝试的先锋性,以此探索专类资源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参与的可能性。

改造后的蕨类园共展示70余种蕨类植物(部分温室储存)。随着近年冬季温度的走高,预示了蕨类植物在上海地区绿地应用的大好前景。适应性强、适合粗放管理的特性将成为观叶耐阴地被之选。运用在林下、溪流小涧、建筑连廊、庭院拐角等处,丰富观赏性。此次蕨类园提升改造通过其种(品种)的引入,并进行后期观察记录。对部分蕨类植物今后落沪露地越冬;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都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此设计也是基于上海植物园本身给几代人留下温馨记忆的心灵解读。除了参考基础资料、数据之外,多次踏看,结合实际环境、氛围,避免园内资源的过度破坏,因地制宜的精心布局。是通过调研后的空间延展和功能提升。以游客视角出发,改善体验度,做到扬长避短形成其特色。对于今后专类园景观改造项目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严岳鸿.石雷.蕨类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10

[2] 秦启宪.群芳拾翠——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专类园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8

[3] 臧德奎.金荷仙.徐莎.植物专类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4] 金冬梅.严岳鸿.华东石松类与蕨类植物多样性编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