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伏小康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的浙江经验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以“光伏小康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的浙江经验与对策研究

薛承伟 肖明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光伏扶贫是增强经济落后地区内生增长能力的重要尝试。本文对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的实施成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光伏小康工程”有助于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经济发展能力并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举措。但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未来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实施举措。

关键词:光伏小康工程;精准扶贫;浙江经验

作者简介:薛承伟(2004-),男,汉族,浙江省温州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学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肖明月(1985-),女,汉族,安徽省无为市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

(2023R421003)

一、引言

精准扶贫不仅是深入践行二十大关于“坚持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当前中国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通过多年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由于区位、交通、人力和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制约,贫困地区发展仍存在诸多困境。且以往“输血”式与“大水漫灌”式扶贫举措不仅造成扶贫效率低下,还使得贫困地区产生对扶贫政策的极度依赖,进而导致“越扶越贫”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此,转变已有扶贫举措,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成了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十九大之后,“精准扶贫”成为提高扶贫效率、转变扶贫方式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的关键便是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特征,实施精准扶贫举措,使贫困地区摆脱政策依赖并突破“越扶越贫”困境,进而步入持续增长之路。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培育,光伏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实施的“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计划从产业培育的角度打造乡村发展新动力,力争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Xue(2017)的研究也发现政策支持是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增长的关键,且能够缓解农村扶贫。郭雨薇(2016)的研究也发现光伏扶贫项目可以破解贫困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的困局。但户用光伏扶贫电站有很大的局限性(李帅,2018),且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目前的效率较低(Song等,2016),因此光伏扶贫的实施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

二、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的实施举措

1.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的实施进展

2016年,浙江省印发了《“光伏小康工程”实施方案》,按照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加快推进“光伏小康工程”在试点地区实施,共有磐安、龙游、龙泉、景宁、江山、泰顺、柯城、衢江、开化、缙云、常山、莲都、青田、松阳和遂昌共15个县市被列为试点地区。2022年9月29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浙江省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提出到2025年,浙江光伏产业强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大省地位日益巩固提升,形成以电池片和组件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链体系,光伏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

2.浙江省推进实施“光伏小康工程”的具体举措

一是多场景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浙江省按照“宜建尽建”原则,推动省级开发区(园区)、物流园区、特色小镇工商业屋顶光伏发电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对于部分市县新建的工业厂房,鼓励实现屋顶光伏发电百分百覆盖。高质量推进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推行山区26县“光伏富裕”工程,大力发展户用光伏。加快利用通讯基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公路服务区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二是开展高效智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试点,支持发展“光储直柔”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全面推进光伏在景观照明、路灯、城镇亮化工程中应用。支持光伏组件企业建立废弃光伏产品回收与利用处理网络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建公共机构和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持续增长。

三是支持地方利用荒山荒坡、废弃矿山等资源,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创新渔光、农光、林光互补复合开发模式,合理合规发展复合光伏电站。加强对光伏电站的科学规划,在条件具备的区域,按照多能互补的形式,支持现有电网设施逐步建设多类型光伏电站,并配套建设独立储能电站。

三、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的实施成效

“光伏小康工程”是浙江省响应国家光伏扶贫号召、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但其实施成效如何,仍鲜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研究。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试点工作已开展多年,本文选取龙游县、常山县、景宁县、缙云县和龙泉市5个试点地区进行调查,重点分析了“光伏小康工程”的实施成效,具体如下:

1.提高生活质量。浙江省已完全解决的无电困扰,但仍存在部分农户因收入问题而导致用电量较低,制约了生活质量提升。通过实施“光伏小康工程”,众多贫苦农户的用电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举措让贫困农户在电力资源上享受到了更为公平和便利的待遇,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建设光伏电站,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这些电站不仅为贫困家庭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

3.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改革。光伏扶贫项目的发展推动了能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优化了能源结构,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这也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有效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光伏扶贫项目的发展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省“光伏小康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部分问题。

1.工程成本问题。传统的光伏项目多选址于山地,其主要工程措施侧重于截水壕与排水沟的建造。而针对排水沟的建设,其标准往往要求较高,因此所需的投入也相对较大。且开挖截水壕、排水沟等工程措施本身就涉及大量的土方调运工作,再加上道路修建、升压站建设等所需的土方调运投资,无疑会显著增加项目的整体成本。

2.扶贫对象的支付能力。光伏电站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资金,且需要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才能收回投入成本,这对贫困农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即便政府在光伏项目建设上提供了一定的补贴,且也有部分扶贫小额贷款支持,但对贫困农户而言,仍难以解决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难以负担的问题。

3.光伏发电的宣传力度不足。在一些乡县地区,大部分低收入居民对于光伏发电这一概念缺乏深入了解,对其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同时,他们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也不充分,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较低,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因此,当政府或企业提出改造现有资源和土地的提议时,许多人持反对态度。这也导致了在多数县市中,光伏小康工程的建设进度未能按照预期推进,整体进展显得较为缓慢。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实施“光伏小康工程”,浙江省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获得了可持续发展新动力,人民群众得以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光伏小康工程”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增收就业的新途径,更推动了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这一政策还存在乡村生态环境优化的社会效益,有助于浙江加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的政策启示有:

1.“光伏小康工程”的项目主体应当积极捕捉市场机遇,寻求多元化的营收途径,进一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强化人力物力投入,并制定科学的运维计划,确保光伏项目稳定运行,保障运营时长。特别地,随着碳排放、绿电市场等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项目主体应积极参与其中,努力探索更多收益机会。

2.注重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光伏项目的基层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层级,强化宣传力度,丰富科普内容与形式,提高农户对光伏项目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激发农户建设光伏项目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Song X H, Long Y, Tan Z F, Zhang X B, et al. The Optimization of Distributed Photovoltaic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6. 11

[2]Xue J,Photovoltaic Agriculture-New Opportunity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in China,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6

[3]李帅.争议光伏扶贫[J].能源,2016.10.

[4]郭雨薇.光伏扶贫的战略意义及推广措施[J].湖北农业科学,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