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短视频质量提升之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新闻短视频质量提升之要

周春放1蒲箫合2

1.昌吉州融媒体中心;2.昌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新疆昌吉市831100

内容摘要:随着媒体融合越来越深入,新闻短视频的质量提升已经成为吸引人们的关键因素。只有按照新闻规律,抓住短视频的特点,才能创作出可触、可感、可视的短视频。这些优秀的新闻短视频背后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离不开深入实际,离不开沙里淘金,离不开千锤百炼。

关键词:新闻短视频;质量;提升;短;精;新。

随着手机的普及,新闻短视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走红在于有很强的可视性。但在具有可视性的新闻短视频中,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新闻短视频质量提升势在必行。那么,可视性强的新闻短视频质量提升应该从哪里着手呢?笔者以为,应从新闻短视频的短、精、新的要素和条件中去找源头,去抓活鱼。

首先是短。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提供给人们通过手机客户端观看的视频。相较于其他视频,其最大的优势是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新闻短视频也就乘势而上,称其属“压缩饼干”式也不为过。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可以带着摄像机进入很多场所进行视频拍摄,这一点是很多自媒体人无法拥有的优势。拍摄好一条新闻,回来后进行后期剪辑制作,然后在电视上发布,这是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那么,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很多电视记者要肩负起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记者的任务,采访回来的第一手素材不但供电视播出,而且还会以图、文、视频等不同形式,通过报纸、网站,以及主流媒体旗下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电子阅报栏等平台,全方位、立体化落地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的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按照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主流媒体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的理念,视频在采集回来以后,首先要突出快,先在新媒体平台上播发。但是,快也不能成为质量上不去的借口。笔者认为,在主流媒体的新闻短视频生产中,新闻短视频看上去最起码应像一条电视新闻的拆条。因为主流媒体占据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这里生产的新闻短视频应是选材过硬的新闻消息,但是又可以少一些新闻的刻板,多一些艺术的灵动。这样,不拘一格剪辑出的新闻短视频,就应是韵味悠长,言之有物,传之甚远的好作品。应该说好的短视频,如诗、如歌、如潮、如画,神韵入髓,令人长久难忘。

其次是精。主流媒体生产的新闻短视频,既然是定位给移动端用户观看的,采制的时候就要想到手机用户的观看效果、观看场景。有些新闻短视频俘获不少人心,就在于较多呈现出了生活原生态的一面。新闻短视频具有的主要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可以“短平快”地展示生活的原貌。它既可以用于展示选材重大而深邃的主题,也可以表现含意深远而淡泊的题材。短视频的精彩在于它有优美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情节,精彩的布局。好的新闻短视频可以达到让人咀嚼生津而韵味无穷,余音绕梁而不绝于耳的效果。韵味悠长的短视频另一层含义是,这种新闻(包括消息、特写、专稿等形式)没有八股文式的“数字味”“生产调”“总结腔”“回顾体”;不受固定写作模式的局限。精品短视频一般都是选材过硬,这里选材过硬指的是,题材大都属于活蹦乱跳的“活鱼”,是“鲜货”“硬件”,既发人深省,又振聋发聩。这里所说的新闻短视频的精,在于拍摄策划的精心,采集制作过程中的精细。整体来看,处处都体现出主创者的精品意识,创作过程的精益求精。比如,在去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主流媒体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要在这一天在各平台播出关于这方面的新闻短视频,旨在宣传当地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同时,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了做好这一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记者摄制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知识一点通》的新闻短视频。由于这一主题多是知识性的介绍,为了不流于枯燥,记者在后期制作中采用图表的形式,在昌吉州的地图上,标明了哪个县市哪个地方有什么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有哪些特点、什么价值等,图中又运用了动画展现,把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很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看后不觉眼前一亮,印象自然非常深刻。虽然已经过去那么长时间,但是一提起身边的历史遗迹,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回忆起那个短视频来。所以,这就是精品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记。

再次是新。新闻短视频要有新意。一般来讲,越清新、越自然、越生动、越活泼的新闻体裁,越能吸引人,也能在听众脑海里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而千篇一律的生产成就、会议报道等新闻则是人们最反感的。从新闻理论角度讲,人们欢迎的新信息(视频内容)也需要找到理想的表现方式(新闻体裁),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新闻短视频,不仅要具有鲜明的主题,还应该用立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刻意展示把所要表达的新闻主题,组成一个个相互关联、联系紧密的点面“镜头”,诉诸人们的听觉、视觉、感觉、味觉,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有为之动情、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取得最佳宣传效果,实现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社会传播效果的和谐统一。好的新闻短视频的可感、可触、可视性,要求记者深入采访现场,耳、口、手、鼻、眼、身齐用,多管齐下,捕捉那些传播性强,活灵活现的细节。这些细节,具有以一当十、当百的效果。可视性很强的新闻短视频的情节、细节描写都是十分精彩的。这种情节、细节本身就是一幅幅山水画、生活图,不住地在人们眼前再现。记者拍摄的新闻短视频既可以是一条完整的短消息,也可以不是。但是,必须是看后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知道,好的新闻短视频的形式结构,往往随其内容而定,自由自在,洒洒脱脱,灵活多样,详略适当,做到了“文道合一”“简约宏深”,能使人产生和其他视频不一样的感受。一般来讲,它克服了三多三少(即背景多、 他说多、陈述多、再现少、动感少、美感少)的常见毛病。网络上那些为博人眼球、吸引流量,随意剪辑内容,刻意扭曲作品原意,随意修改原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短视频,只会影响文化创作环境,形成不良风气和导向,其平台也是不会长久下去的。因此,作为主流媒体的全媒体记者在创作优质新闻短视频时,一定是要有自己的创新。这些创新首先表现在记者善于捕捉瞬间,再现瞬间的功力上。其次是记者把情感溶于作品之中,实现了创作者与受众心与心的沟通,人人都知其中味。《书记,杏子熟了》这条新闻短视频是昌吉州融媒体中心去年夏天摄制的。反映的是驻村工作队在前些年住村时,为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办了许多实事、好事的事情。短视频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时隔两年,杏子熟了,村民带信喊当年驻村的书记回去吃杏子的事情说开去,回忆了过去驻村时的一些感人的故事,以情感人,给人的是可触、可感、可视、可见的鲜明的立体人物形象,催人泪下。它把欲知、可知而未知的新闻事实一股脑地送到人们面前,让人们从新闻短视频散发出来的色、香、味中,了解了事实真相,引发出联想和感慨。可以说,通过采访新闻人物讲故事,感动了手机屏幕前的人。因此,要创作出可触、可感、可视的优秀新闻短视频,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离不开深入实际,离不开沙里淘金,离不开千锤百炼。

总之,要创作出优质的新闻短视频,记者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交汇处,从“动”中捕捉情节、细节,用情节、细节打动受众,让受众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起到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时代呼唤可视性强的新闻短视频,记者要交出理想的答卷,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精心设计、精心创作,与传统的电视新闻方法告别。这,应该成为新闻界同仁的广泛共识。

作者简介:周春放,昌吉州融媒体中心高级编辑。蒲箫合,新疆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毕业生,教育学学士,现供职于昌吉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