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糖尿病的特色中西医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1

带你走进糖尿病的特色中西医治疗! 

杨丽英

蒲江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633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挑战之一。不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失明和神经病变。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独特特色,通过结合两种医疗体系的优势,糖尿病患者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以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1.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涉及身体对葡萄糖(血糖)的调节失常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功能失调,导致血糖升高,其中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是协助细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从而为身体提供能量。按照类型区别,糖尿病又可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或年轻成人发病,主要是由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素产生细胞所致,患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则通常在中年或老年人中更常见,这与胰岛素的抵抗以及胰腺产生不足有关,通常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虽然临床对于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肥胖、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年龄因素都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若出现多尿、极度口渴、疲劳、体重下降、视力模糊以及感染和创伤愈合缓慢情况,应前往医院进行糖尿病诊断,包括空腹血糖测试和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以便及早干预治疗。

  1. 糖尿病的中西医特色治疗

中医作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医学体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与和谐。在中医中,糖尿病被认为是气滞、痰阻、湿困等病机的结果,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和调整饮食结构等,其目标是平衡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以及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度。西医以科学方法研究和治疗疾病,糖尿病的诊断和管理得到了高度发展,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以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

2.1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是结合患者整体症状、舌诊、脉诊等来判断证候类型,一般糖尿病患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湿热蕴结型、阴阳亏虚型等不同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气阴两虚患者表现为口干、咽干、烦躁易怒等症状,治疗重点是滋阴润燥,常用的中药有玉竹、百合、天冬等;湿热蕴结型患者表现为口渴、多饮、尿急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使用苦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茵陈等;阴阳亏虚型患者表现为糖尿病患者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状,治疗重点是补益阳气,常使用温补的草药如肉桂、续断、黄芪等。此外,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功能,有助于控制血糖,著名的“足三里”穴位就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穴位之一。

2.2 营养与饮食控制

西医治疗糖尿病重点在饮食管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监测血糖水平、控制体重等。中西医结合时,中医饮食疗法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食物的反应各异,因此定制的饮食方案有助于改善症状和血糖控制。根据中医理论,一些食物如苦味食物(苦瓜、苦参)、寒凉性食物(冬瓜、黄瓜)和补气养阴的食材(山药、枸杞子)可以有益于糖尿病患者,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2.3 运动疗法

有研究表明,体重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肥胖,而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自然的血糖降低方法。当进行体力活动时,肌肉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这促使体内的葡萄糖被用于能量生产,使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利用血糖,降低高血糖的风险。中西医结合时,中医的气功、太极拳等传统运动方式可以与西医的体力活动结合,可以改善身体的能量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降低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的风险。

2.4 药物治疗

西医常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现代胰岛素制剂包括不同类型的胰岛素,如快速作用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开始治疗时,首选口服药物,包括双肽酶抑制剂、口服降糖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若是单一药物治疗不足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以更好地控制血糖。需要强调的是,药物治疗应该由医生指导和监督,治疗计划应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制定,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进行调整。

  1.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中医的传统智慧和西医的现代技术共同助力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其优势在于综合考虑了疾病的多个因素,包括病因、病机、病程和患者的体质。中医的辨证施治为西医治疗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参考,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全面的医疗护理,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轻并发症风险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