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2

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单鹏

32028319870305421X 江苏省无锡市 214185

摘要:混凝土是建筑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材料之一, 其结构质量和耐久性对整个建筑的安全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挑战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这个挑战不仅仅是会影响项目的美观,更重要的是会对混凝土项目的整体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如何对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就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引言

近些年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混凝土结构凭借其超高的性价比和成熟的工艺自然在建筑工程中更受青睐。 然而,混凝土结构建造工艺并未达到完美无缺的地步,其中裂缝是一个突出的难题,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和使用年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混凝土裂缝的生成往往是多种因素混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材料性能、建筑工艺、环境条件等。因此,深入研究裂缝的起因和治理方法,是实现对混凝土结构抗裂性能增强和使用寿命延长的必然途径。

1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1外部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混凝土开裂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混凝土结构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裂缝的形成,尤其是在高温和低温季节,混凝土会更容易裂开。此外,混凝土的腐蚀反应也会受到周围环境潮湿度的影响。当周围环境潮湿度过高,混凝土腐蚀反应会变得强烈,从而引发裂缝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实际混凝土施工中,施工团队必须针对不同的外部氛围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2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

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术是影响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关键之一。混凝土不仅要原材料质量达标,其制作过程也要遵循科学合理的配比标准,从而降低裂缝的产生率;温度控制和养护管理也必须跟上,以确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得到合理的控制,定期检查和维护混凝土结构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的重要步骤。同时,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对混凝土裂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施工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振捣不到位,混凝土的内部就非常容易出现孔隙或者空洞,由此导致裂缝的发生。应用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控制裂缝的形成。

1.3设计与施工不符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项目设计与施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也是导致裂缝发生的重要原因。当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存在偏差时,可能会导致结构受力不均匀或者受力方向错误,从而引起裂缝的产生。此外,如果施工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与设计要求不符合,就容易引发裂缝。因此,设计与施工的严格符合是避免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保障,因此设计与施工的质量必须受到严格管控。

2混凝土裂缝的分类与特征

2.1按裂缝形成时期分类

2.1.1早期裂缝

早期裂缝是指在混凝土浇筑、初凝和养护期间形成的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初凝阶段由于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超过了其抗拉强度,导致裂缝的产生。早期裂缝的特点是多发生在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或近表面,此时裂缝的宽度一般比较小,一般在0.1到0.3mm之间。

2.1.2后期裂缝

后期裂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构件使用以及使用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裂缝。其主要原因包括混凝土的干缩、收缩、变形、荷载作用等因素所引起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导致裂缝的产生。后期裂缝的特点是发生在混凝土构件内部,这时裂缝的宽度大多比较大,通常在0.5至2.0mm之间。

2.2按裂缝性质与宽度分类

2.2.1结构性裂缝

在混凝土构造中,结构性开裂是指由外部负载或内部压力引起的裂纹。而此类型裂缝的出现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采用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

2.2.2非结构性裂缝

该类型裂缝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干缩以及收缩而导致的,{63%:通常情况下,裂缝宽度在0.1到0.3mm之间。这种裂缝对混凝土结构的总体性能影响不大。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和修复。

2.2.3微裂缝

这一类型的裂缝宽度一般在0.1mm以下,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观察清楚。微裂缝的出现对混凝土的整体结构性能影响并不是很大,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理和修复。

2.3裂缝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

混凝土裂缝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是裂缝的重要判定依据,通过对裂缝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裂缝的类型和性质。裂缝的外部特征包括裂缝的走向、分布密度、形态特征等,而裂缝的内部结构则包括裂缝的深度、扩展情况、连接性等。通过综合分析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并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全方面的了解,由此可以为裂缝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可靠的参考。

3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3.1裂缝预防的设计和选材措施

在混凝土施工中,科学预防裂缝至关重要,施工团队需要在设计和选材阶段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在设计阶段要选择合适的配合比,并且确保原材料的质量,使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其次,在关键结构中,可以思考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通过预应力引入混凝土内部的压应力,有效地抵抗外部荷载导致的开裂。此外,还可改善混凝土结构设计,采用梁柱配筋等方式提高整体抗裂性能。在材料选择方面,应选用质量稳定、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骨料和外加剂,以及具有良好性能的混凝土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缓凝剂等,以保证混凝土的所有指标都符合规定的各项要求。对于某些对混凝土抗裂性和韧性要求更高的特殊工程,应适度增加纤维增强材料,以保证项目质量满足要求。

3.2裂缝修复与加固技术

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可能会在混凝土结构中引发严重的问题。及时采用科学的修复技术进行修复和加固,避免其更加严重。通常裂缝修复和加固的主要技术有:首先是表面修补,常用的修补材料包括聚合物修补材料、水泥基修补材料等,及时有效地处理裂缝能够避免对混凝土结构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防止有害物质渗入。其次,局部加固方面,可利用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碳纤维板等材料进行加固,这样能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加强其抗震性,并有效控制裂缝扩展。此外,对于大范围的裂缝,可采用搭接加固、粘贴加固等技术手段,通过强化材料与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形成统一的受力系统,从而增强其抗裂性能。

3.3裂缝治理的施工工艺与技术要点

裂缝治理技术和工艺主要包括:首先是裂缝检测,通过裂缝的形态、宽度、长度等参数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其次,对于裂缝处理,需根据其类型和特征选择适当的方法,包括注浆、灌浆、粘结加固等,以确保治理效果和施工品质。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材料配比和工艺,确保注浆材料充分渗透,并采取有效的固化措施。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需要从设计和选材、修复与加固技术以及施工工艺与技术要点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结束语

混凝土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裂缝并不少见,而且其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复杂, 影响此过程的因素繁多。未能迅速解决这些裂缝,将会使混凝土的整体性能遭受重大破坏, 因此混凝土裂缝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期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有效的裂缝控制策略。然而,具体实践中的裂缝控制还需要根据当时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施工技术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事后必须对每次事故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总结经验, 从而使混凝土质量与使用年限的下限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商福海.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2):146-148.

[2]曹丛俊.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技术分析[J].广西城镇建设,2021,(06):71-72+78.

[3]郭志朝.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