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广场设计策略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8
/ 3

下沉广场设计策略商业价值最大化的研究

蒋海洋

上海简和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摘要:下沉广场是城市中心的独特资源,可通过精心的建筑设计来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首先,设计应突出空间感,创造流畅的人流线路,促进消费者流动。其次,引入多功能性设施,如休闲区、户外娱乐设施和文化展示空间,以吸引不同群体的人群聚集。再者,注重绿化与景观设计,打造宜人环境,增加人们停留的欲望与时间。最后,与周边商业街区融合,通过商业合作与联动,扩大客户群体,提升商业吸引力。综上所述,通过优质的建筑设计,下沉广场可最大化商业价值,成为城市中心的繁荣商业枢纽。

关键词 :下沉广场、建筑设计、商业价值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下沉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的重要空间资源备受关注。然而,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最大化下沉广场的商业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旨在探讨下沉广场建筑设计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城市中心商业活力的提升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分析下沉广场建筑设计对商业价值的影响机制,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策略最大化下沉广场的商业潜力。

1目前购物中心的下沉广场存在诸多缺陷

在新的商业环境的背景下,地下商业作为众多商业形式的一个分支,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习惯与需求的变化,地下商业在形象上也有了较大改变提升,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填补商圈业态空白,在一个城市商业发展方面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地下商业的普及,为了引导人流和解决消防疏散,购物中心设置下沉广场越来越普及。通过对市场调研及商家和客户反馈,下沉广场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面积不满足运营要求、无经营价值、周边商铺可视性差、商铺外摆无法使用、无法吸引顾客停留、缺少景观绿化、缺少休闲座椅场所等。如何挖掘下沉商业广场对地下商业经营价值和聚客价值有效实现最大化亟需研究的课题。

2如何实现下沉广场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下沉广场是一种位于城市中心的特殊空间形态,其与周围地面相比有一定的高度差,常常呈现出下沉的状态。这种设计使得广场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受,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和流动。相较于传统的地面广场,下沉广场在建筑设计上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通过地形的塑造、景观的设计以及功能的设置等手段,营造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购物中心核心区域。具体从以下几个点进行分析:合理布置下沉广场位置使商业价值最大化;合理规划下沉广场尺度使开发投入产出性价比最大化;合理优化下沉广场空间结构使商业运营效果最优化。

2.1合理布置下沉广场位置使商业价值最大化

每个项目均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比如地铁接驳、地块存在较大高差、场地退界较大、场地进深较大等外部因素和商业疏散、交通导流、经营拓展、活动聚客等内部需求,我们应该如何布置下沉广场,才能使商业价值最大化? 通过对万象汇、万象城、大悦城和龙湖天街等商业项目的调研,下沉广场设置位置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角部型、沿边型、内院型,每种类型的下沉广场都有自身特点存在必然,让地下商业价值最大化。

2.1.1角部型下沉广场:如西安大悦城下沉广场,此类下沉广场一般面积控制在300-600㎡,交通导流为主,有部分经营空间使用。当地块角部存在地铁接驳、地下通道等定向客流导入、入口存在高差或者需要利用下沉广场打造第二首层等情况时,建议设置角部型下沉广场。但下沉广场面积不宜过大,应避开建筑首层主入口动线,首要目的是人流快速导入地下,扶梯布置应便捷直接。如面积较小时,应注意地下入口及商铺昭示性。

2.1.2沿边型下沉广场:如青岛万象城下沉广场,此类下沉广场面积差异较大,一般小型以交通导流为主,大型功能复杂,有交通、外摆和活动空间等特点。当场地存在较大高差需要设置多首层、主界面有一定退界距离等情况,建议设置沿边型下沉广场。下沉广场需结合动线开口位置,利用下沉广场化解高差,实现多首层。中部下沉广场也可结合车行落客区,形成强制客流导入。如有较宽代征绿地,也可通过下沉广场设置多首层与地面联通,形成地景式商业动线。

2.1.3内院型下沉广场:如龙湖西溪天街下沉广场,此类下沉广场面积差异较大,小型为街区互动,大型可极大提升商业价值。当地下商业面积较大与街区有部分重叠、地上街区尺度较大有空间设置下沉广场等情况,建议设置内院型下沉广场。建议大开挖,与内院挑廊打造立体空间,但应避开建筑首层主入口,首要目的也是人流快速导入地下,扶梯布置应便捷直接。设置位置还需与地下商业环形动线节点便捷联系,利用商业活动提升地下商业可达性。

随着购物中心设置地下商业越来越普遍,应该从场地特征、周边环境及商场自身特点考虑,选择最优位置设置下沉广场,起到地下商业引流和解决消防疏散问题,让下沉商业广场发挥最大价值化。

2.2合理规划下沉广场尺度使开发投入产出性价比最大化

下沉式广场既然想要取得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那么,其下沉量就必然需有一定深度和尺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的。购物中心下沉广场根据使用功能定位,可分为交通型、经营型、活动型、地下商业地面化型等类型。各种下沉广场均有自身特点,可结合自身商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类型下沉广场尺度,让开发投入产出性价比最大化。

2.2.1交通型下沉广场:如西安华润万象天地下沉广场,此类下沉广场面积170㎡-300㎡,主要设置在角部或者内院,仅能布置台阶和扶梯模块,下沉广场空间略显紧张。建议仅在空间极其受限情况下考虑设置,台阶造型不宜复杂,结合下沉广场靠边设置,空余空间集中在一侧或中间。当顾客无法看到商铺店面,可利用侧裙作LOGO展示。

2.2.2经营型下沉广场:如沈阳万象城下沉广场,此类下沉广场面积300㎡-500㎡,可设置在角部、内院、沿边,可增加设置外摆空间,下沉广场空间紧凑够用。也可结合地下室商铺外摆空间位置设置台阶及扶梯,台阶可设置一定休息平台,挑廊突出店招距离不宜过深,且店招设置在铺前和侧裙均可。

2.2.3活动型下沉广场:如南京龙湖龙湾天街下沉广场,内部设置了儿童活动场地,此类下沉广场面积500㎡-700㎡,主要布置在内院、沿边,可增加设置外摆+休闲空间,下沉广场空间较宽裕。当面积较大时,对地上商业有一定影响,适合设置于大退界商业沿边及角部或者街区内院,台阶设计需考虑休息及停留、观演功能,店招建议设置于铺前门头,侧裙留白或设置广告。;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22847278129&di=8f07ec7c74c9f9d013d46e2f25c4f4fb&imgtype=0&src=http%3A%2F%2Fimgsrc.baidu.com%2Fimage%2Fc0%253Dshijue1%252C0%252C0%252C294%252C40%2Fsign%3D6eccf728f2dcd100d991f0621ae22d65%2Fbba1cd11728b4710ec19a0e9c9cec3fdfc0323e4.jpg2.2.4地下商业地面化型:如成都大悦城下沉广场,此类下沉广场面积1000㎡以上,主要设置在内院、沿边大退界处,可增加设置外摆+活动空间,下沉广场空间富余。地下商业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但需关注地面一层商铺可达性及铺前空间体验,避免降低一层商业价值;下沉广场内部功能需要细分,活动空间与观演台阶对应,外摆空间与商铺对应、扶梯空间与动线对应;可结合下沉广场形成两层高、独立式商业立面,提升商铺展示价值。

虽然每个下沉广场设计之初不可能很清晰归类哪种功能,但是我们可以从商业运营、场地情况、成本控制、收益情况等多方面结合,选择合适自己购物中心的下沉广场类型及尺度让开发投入产出性价比最大化。

2.3合理优化下沉广场空间结构使商业运营效果最优化

如果只是确定了下沉广场位置和尺度,而没有好的规划下沉广场内部结构,也将无法达到所需的商业运营效果,也将无法聚集人流到下沉广场打卡、消费。如何才能让下沉广场内部结构空间最优化?我们主要从功能板块、立面板块、景观板块、夜景照明板块、结构机电等板块进行合理指导,让各板块都发挥最优形态,从而提升下沉广场空间氛围使商业运营效果最优化。

2.3.1功能板块:主要由台阶、活动空间和经营空间等组成。下沉广场宜优化台阶尺度及造型,打破台阶常规形态,挖掘商业价值,增加台阶的功能属性。台阶的位置应结合首层及B1层动线综合考虑,一般结合扶梯布置在远离地下商铺的一侧,以让出更多的外摆或活动空间,可采用大尺度台阶进行地景景观的塑造,亦可结合角部、侧墙打造小尺度的口袋空间。台阶也可结合周边餐饮业态设置外摆或景观家具,以提供销售溢价、塑造怡人的休憩空间。如楼梯有疏散宽度的限制要求,可采用移动花箱、活动座椅的方式布置。

活动空间:可设置外摆、活动观演、主力店活动推广、运动及儿童娱乐等活动,吸引人流停留消费。利用台阶台地结合休憩座椅整体打造,吸引人流驻足停留,促进交往,留客。合理设置看台与活动空间,赋予场地多样性,满足不同类型的展示观演活动。也可结合举办不同的体育活动,积聚人气。还可结合景观小品设置儿童亲子活动设置或嬉水设施,吸引家庭客流。

经营空间:不同场地需要进行不同预留,充分与商家及商管联动,赋予场地更高的实用性,体现设计价值。也可利用连廊底部灰空间设置外摆或经营空间,增加商业氛围,提升商业价值。另外可多功能场地打造,赋予场地多样性,满足商业活动的同时,通过铺装界定商家临时适用范围。也可利用台阶或扶梯底部设置多经点位,下沉广场空间可整体打包给商家,增加运营收入。还可结合景观台阶设餐饮外摆,结合周边业态做空间延展,自然巧妙。

2.3.2立面板块:下沉广场利用侧墙不利条件,化不利为亮点,利用绿植、灯箱、商家等条件,打造特色亮点。一般可采用石材、格栅、真假绿植结合的方式,丰富竖向界面效果,也可在台阶扶梯两侧或主入口附近结合设置广告位或作相应预留,竖向墙体可结合整体造型或台阶做一体化设计,成为空间亮点。

侧裙栏杆作为下沉广场立面界面的重要组成,满足基础防护要求同时,应结合广告、绿化或艺术造型做相应延展。栏杆高度除了满足防护要求外(应从可踏面起高度≮1.2m),扶手栏杆设置也需考虑顾客倚靠观赏需求。扶手宜考虑结合设通长灯带,侧裙断面收口应考虑泛光照明设置需求,做到见光不见灯,避免炫光。结合整体建筑风格,做艺术化造型,打造亮点空间。结合真假绿植设置侧裙绿化种植箱,还可结合LED屏幕或广告位设置。

   商铺通常有直接落地和设置外挑廊两种处理方式,如结合高差可设多入口,

丰富广场空间,类地面型还可结合景观小品打造。一般结合侧裙设置至少1.5米挑廊,满足设备管线预留空间,同时起到挡雨功能,如设置挑廊对店面及广告位有遮挡,局部大店也可结合一层与B层立面通高设置,提高昭示性;在下沉广场大于1000平以上情况下,可以在下沉广场设置独立的店铺,与空间景观一体化设计,成为空间亮点。

广告位结合立面效果与商管诉求,确定广告样式及位置、数量,并预留机电点位与负荷。一般商铺宜将LOGO设于玻璃幕墙内侧,内光外透,次主力店等可结合门头整体打造;如角部型广场,客流量较大或类地面广场可设LED屏,结合侧裙设于主台阶、扶梯正对的位置或广场的核心空间;道旗类广告设置可结合侧裙栏杆(对齐,每4个栏杆设一个,优先落位于入口附近)、临时快闪类应结合活动场地统一规划设置;软膜灯箱类广告高度与侧裙相等,应成组布置,结合造型及视线关系控制总宽度。

2.3.3景观板块:通过绿植弱化下沉广场的封闭感,弱化侧墙的生硬感,创造适宜人停留亲近的舒适环境,吸引客流。结合景观阶梯,弱化石材等硬质材质的生硬感,通过趣味阶梯式层层灌木绿化种植点缀空间。绿化以整形灌木形式为主,可点状采用花径或组团灌木形式打造,营造商业氛围的同时增加参与感。大尺度下沉广场可增加乔木,如降板不足可采用花池或借用台阶进行种植等处理手法。

旱喷最常设置于下沉广场活动空间,聚客效果较好,维护难度较低,且广场可做多功能使用;跌水空间效果震撼,常结合下沉广场主景墙面设置,前期投入大及后期维护难,一般用于话题性空间亮点的营造;叠水常结合台阶线性设置,可增强引导性和空间趣味;水帘、雾森投入小,常结合雕塑或景观节点设置,可增强互动体验或限定休憩或外摆空间;水景设置应考虑当地气候以及物业维护需求,水景设计围绕高差属性及功能属性进行设计,满足功能的情况下,起到设计点睛作用。

2.3.4夜景照明板块:不同手法处理景观亮化,提升整体商业氛围。夜景照明亮度层级:一般地下商业主入口>广场活动空间>台阶楼梯>绿化等休憩空间;店铺照明建议一般采用内光外透方式,功能引导性照明可结合侧墙或台阶设置;结合雕塑或地面铺地、草坪芦苇灯等设置氛围类灯具,营造夜晚话题性场景,亦可结合互动类灯具,提升参与感和聚客效果。

2.3.5结构机电板块:结构方面应避免设置过多立柱,影响下沉广场空间视线,柱位设置应拉通建筑专业,避免影响主要动线空间感,挡土墙暗柱应避免突出墙面。机电方面侧裙应预留广告位电源点位,广场活动场地应预留电源点位及给排水点位。应注意拉通景观复核排水系统设计,集水井等设备尽量结合角落设置,并设格栅遮挡。

只有优化下沉广场内部各板块之间的空间结构,使商业运营效果最优化,才能把人引进来,把人留下来,把人导进来,这样才能激活地下商业,带动购物中心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3、结论

只有通过对下沉广场的设计位置、尺度及内部空间结构等研究,才能设计出适合自己购物中心独特下沉广场,带动客流打卡消费。下沉广场作为城市中心的特殊空间形态,在建筑设计、商业价值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沉广场建设应注重空间感的突出、多功能性设施的引入、绿化与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与周边商业街区的融合与合作。应该充分利用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打造具有吸引力、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的下沉广场空间环境。同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需求和特色,注重创新与实践,不断提升下沉广场的商业价值。通过下沉广场不断地创新和改造,促进下沉广场与地下商业的互动与发展,实现购物中心的全面提升与发展。这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益处与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张良.关于下沉广场在轨道交通商业开发中防火设计问题的探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1):30-32.

[2] 孟新淼.中小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

[3] 吴文昊.浅谈大型商业建筑中商业空间的公共空间设计[J].房地产世界,2021.

[4] 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天津大学,2005.

[5]林耿 , 张小英 , 马扬艳 . 广州市地铁开发对沿线商业业态空间的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2008,06:104-111.

[6]王先庆,王晓春.大型购物中心聚客力影响因素研究--一个理论模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34-3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