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控

/ 1

西安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控

王州1  董振1  吉根林2

西安市高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西安市高陵区职业农民协会)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主有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在关中以条锈病危害为主。是关中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小麦发生锈病后,体内养分被吸收,叶绿素被破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严重时条锈可减产73%-85%、叶锈49%-47%、秆锈74%-84%,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受侵叶或茎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而得名。后期病部还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群众对三种锈病夏孢子堆作了概括描述,称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一 危害症状: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叶梢、茎杆及穗部。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同心圆状鲜黄色病斑。成株期因受叶脉限制,病叶上形成虚线条状隆起锈斑,如缝纫机轧过的针脚。小麦条锈病早期症状

二 发生规律

小麦锈菌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三种锈菌夏孢子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不同,因此越夏,越冬的地区也不同。 叶锈病菌的夏孢子比秆锈病菌耐低温,比条锈病菌耐高温,即在适宜范围内,能耐高温,又耐低温,因此在广大冬麦区可随自生麦苗越夏,并能就近侵染秋苗。经越冬后,来年气温回升,越冬菌源继续产生夏孢子堆传播为害。秆锈病菌的夏孢子对高温和低温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在北方不易过冬,因此秆锈病菌是以夏孢子传到晚熟春麦和自生苗上越夏,到秋季传到冬麦区,浸染麦苗,越冬后,春季又逐步传到春麦区。

三  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1 、寄主

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进行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其变化的调查,进行经常性的研究。

2 、 菌源

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小麦锈病是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而这些小种致病性常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小种,造成原抗病品种抗性"丧失"。

3 、环境条件:

湿度:三种锈菌,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温度:三种锈病的发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条锈病最适合温度9 -16℃ ,叶锈病为15 -22℃ ,秆锈病为18 -25℃ ,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

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迟,植株密度大,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较重。

四  综合防治方法

1、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选择能抗多种生理小种,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种。还要建立种子田,防止抗绣良种混杂和丧失抗性。在推广抗病良种时,要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2、消灭田间菌源加强麦田管理,在冬小麦越冬前,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及时灌水和排水。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以减少越夏菌源。

3、防治方法
  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02%的戊唑醇,或种子重量的0.03%的三唑酮拌种,或选用包衣种子。②药剂喷雾。条锈病发生初期,选用三唑类药剂对麦田进行全面喷雾;当田间病叶率达0.5-1%时,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60kg均匀喷雾选用田间发现病中心,及时进行喷药控制。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43%悬浮剂亩用24ml;柴油20ml加水45kg均匀喷雾。或亩用20%丙环唑60ml柴油20ml加水60kg均匀喷雾。间隔4-6天;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