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3

关于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探讨

杜月文

四川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旅游的文化面貌,作为一类特有的文化范畴,不仅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文化往来互动的汇集。文章基于此观点,探讨了旅游文化在旅游产业提升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它的含义、种类以及应当实施的旅游文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引言:旅游业成为人们经济与文化进步到特定水平后的结果,而作为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展现出了强劲且不减的进展势能。同时,旅游作为一项深具经济属性的文化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每次的出游实质上都是一场含义广泛的文化互动1】。观光业的可持续增长理念起源于对可持续增长趋势的认知,而可持续增长本身是人们在20世纪70年代对于经济增长及其所引致的环境影响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后的观念确立。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战略观念,它主张在推动发展的同时管理人类行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报告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核心,对人类在经济增长、资源运用、生态保护等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且系统的分析。联合国在1992年举行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中批准了《21世纪议程》,该议程为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理念落实为具体行动奠定了基础。紧随其后,中国于1993年发布了本国版本的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显露出中国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采纳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决心2】。1996年颁布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振兴科教作为双重国策的地位。而旅游的本质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旅游产业的兴盛有助于改善和点缀大自然的景致,但同样伴随着对生态的破坏,这个观点已经广为人知,无需再做过多论述。推动旅游事业不仅有利于文化交流与进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各种影响3】。由此可见,旅游的文化属性与其持续增长之间存在一种互补互促的复杂联系。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我们对其文化内核的理解和维护。

  1. 旅游文化的兴起及定义

1.1旅游文化兴起的背景

文化的意念体,在特定社群中映照出其政治与经济的状况,并对这样的社会与经济产生影响。随着可续继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旅游文化浮现为一种崭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在旅游产业的诸多方面广泛展现其身影。这是人们为顺应时代演进而重新制定的活动趋势;它的出现标志着一场文化属性的变革,是对人类核心信念的一次转型,根植于新的观念核心下的文化范畴所经历的彻底转变【4】。可以这么说,旅游文化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即我们正在主导由文化促发的力量,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观成为了可续继成长的核心指引,也是可持续旅游活动的核心策略所在。

眼下,中国的旅游文化趋势渐显,探究的视野和领域日渐扩展,涉猎的主题也日趋深入,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文化概念的剖析,旅游中的主体与客体文化、媒介文化、资源性文化、地域性旅游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探究,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分析,对旅游文化的传承与旅游文化学科定位的研讨等方面【5】。从这个角度来看,旅游文化越发得到旅游行业的注目与接纳,在促进旅游业健康成长和价值提升方面,已经确立了其重要的基础。

1.2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构建于普遍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借由观光各元素支撑,对旅行行为施以特殊文化影响力。它涉及游客(旅行者)自身的文化情怀、价值导向、习俗理念,以及游客对观光对象、传播媒介的互动与效应;观光对象(即景点资源)的文化精髓、价值所在和具现的精神产物;以及传播媒介按行业标准体现的文化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旅游文化渗透于旅行行为的始终,同发掘旅行经济潜力、维护旅行环境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深入挖掘和增强旅游文化的研究与构建对于旅行业持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中首次提出,可持续性增长指的是在能够满足现代人所需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几代人的需求满足能力6】。显然,这种增长状态是不断演进的。世界旅游组织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界定为,在确保未来发展潜力得以保护和提升的条件下,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和东道国当前利益的一种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被认为需要实施资源管理策略,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方面的要求,又要维护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的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以及生命维系系统。

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宣扬持续维护自然生态的观念。唯有坚持旅游业的持续性增长,我们才能确保旅游城市得以长远稳定的进展,为我们的后人留下这份珍贵的社会资产。同时,我们还需保障各地旅游产业的均衡竞争。在开展旅游城市规划时,不应只集中精力于某些特定一线或二线城市的扩展,而是应让携带着独特文化特色的各城市紧密结合,共同向前,实现旅游业务的平衡式增长。如此一来,旅游热点地区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也将整体上昇。在某些海外经济处于贫弱状况的城镇中,旅游产业常常位列地方经济支柱之首,这一行业有力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进步,进而增进了整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7】。它能提供高品质的旅行体验给游客,提升了旅游胜地的吸引力,使游客愿意在观光过程中消费。

  1. 旅游业发展之魂——旅游文化

3.1旅游文化的魅力是旅游业发展的底蕴

依循马斯洛的需求层级观点,人们的旅游欲望,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便指向更高阶的心灵满足。这种追求不单纯源于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探索渴望,其终极目的乃是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也就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确立与增强个人的存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文化扮演着连接个人价值与文化实践的纽带角色【8】。例如,透过参观不同的人文遗迹,既可以鉴别和本土文化的异同,又能深入领略异国文化的精华,借此反观与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换言之,旅游活动是人们将文化陶冶融入生活,并助推文化自我提升的关键途径。

3.2旅游文化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源泉

旅游行业的可续发展需将生态文化置于其支柱地位,过去那种忽视文化因素的旅游经济模式已遭到抛弃。人们日渐呼吁更多地融合旅游文化元素,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其适应可续发展趋势的必要反映,与当下发展的宏大格局紧密相关。换言之,社会发展坚守以文化为生产基石的理念,故一个可续发展的社会当然也期望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的可续发展成为其推进力9】。因此,旅游行业的可续发展垫脚石便是其文化的可续性,透过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深度,提升其文化的品质,重新定义旅游资源固有的价值观,为旅游参与者创造个人价值提供新的界定,并构建稳固的旅游资源基础和市场客源。唯有采取这种方式,才能促使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达到和谐一致并全面前进。

3.3旅游文化发展的现实依据

观光产业逐渐发展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领域。我国也正踏入世纪之交的观光产业高速增长时期,至1998年我国晋升为全球第六大旅游来源国,旅游收益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伴随着全球观光产业的不断稳健与迅猛推进,以及产业重心逐步偏向亚太区域,预见我国的观光业将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冲上世界领先行列。预计到2010年,旅游贡献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将提升至约百分之八,到了2020年,更将超过十分之一,届时观光将名正言顺成为经济支柱。直至当前,中国已经变身为吸引世界最众多游客的国家、以及国内旅行市场的巨头10】。可以断言,中国的观光产业前景一片大好,洋溢着充满活力的激励景象。

我国的旅游资源无论从层次深度、多样性、还是品质上,均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正值旅游产业提升改进的关键时期。这促使旅游行业必须向着科技先进、注重品质和效益增长的方向努力。然而,当前旅游行业所遭遇的问题正向其发展进程发起严峻考验;尤其是在全球旅游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之际,中国还需面对来自东南亚、拉美、非洲一些新兴旅游国家以及西欧传统强国的强劲挑战。尤其在那些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环境状况正逐渐向着良好的方向转变。然而,这种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状况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给旅游行业的未来添上了一抹不确定的暗影【11】。此外,各国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提升了行业发展的门槛,对其持续、迅速而又健康的扩张提出了新的要求。毫无疑问,以旅游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 提高旅游文化层次对策

4.1遵循的原则

4.1.1域性原则

文化的演进与扩散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地理分布,例如全球通常被划分为七个主要的文化圈,进一步又可划分成众多的小型文化子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种分类是基于文化角度的较窄分野,不同于广义上的分类,但其地理属性却非常鲜明,同一民族在不同区域间文化差异也可能十分显著;自然风光的区域连续性和省别性正是地域性的直接体现【12】。因此,以文化为依托进行的旅游文化开发需谨守文化区域性的原则,正是这种对差异性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挖掘,构成了旅游文化的独特魅力。

4.1.2综合性原则

文化之精髓汇聚了物理及精神两方面的宝藏。故此,文化天然融汇多元要素,旅游文化也同样融贯其中,不但贯穿观光的六大核心元素,亦涵括了众多领域,如历史传统、庭园艺术、信仰习俗、建筑技艺、着装习惯、美食享受、交通方式以及休闲娱乐、地域风俗与异域交融等诸多方面。因此,在推动旅游文化发展时,必须以其多方面的特性为基础,显化微观文化的展现,深层次挖掘文化潜能,提升文化所具有的商业价值。

4.2对策建议

在全球化浪潮和文化跨国界流动的背景下,东西文化在互动与汇集的过程中,呈现出相互擦碰、冲突与交融的态势。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明显的危机感和中断现象,并在这种动荡中迅速重塑并更新自我,孕育出新的文化价值观。尽管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期而同,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依旧不能独自预示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13】。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集权思维”、“政治泛化”、“缺乏凝聚力”与“反思性”、“伦理道德”等特质杂糅在一起,同时还面临西方文化的强劲冲击。虽然有观点认为21世纪将看到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让步,但这只是众多看法中的一种。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应该选择何种路径前行。

东西方文化的议题在本质上反映了华夏文化内在的挑战。我们既需要传承并创新深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有意识地推动本土文化朝着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以及哲学思想的提升方向演进。同时,我们也要开放思想,勇敢融合未来社会的文化理念与先进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扩展和深化旅游文化领域,使其适宜于并促进旅游业的领先发展。

4.3进行旅游文化体系构建

构筑旅游文化框架时,既涉及到主体、客体、传播媒介的文化塑造,也关乎整个社会文化的铸造。经验丰富地展示了,成长是一个缓慢而代代相传的旅程,文化的进步也是一次长期而细致的探索,决非速成之事【14】。因此,在文化框架搭建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文化本质与其特征,文化深厚历史沉淀与其博大精深的相互关系,以及文化的传承性、增强性和对未来适应性的联系,同时考虑到文化影响范围的广阔及塑造一个浓厚文化氛围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仅依靠行业标准和职业伦理的高尚是不足以应对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其增进最终会被地域的环境与文化所限制。因此,在搭建旅游文化框架的过程中,必须将打造健康的环境文化作为根本出发点。旅游文化的成长无法长久地与其文化根基相分离。同样,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深层文化价值的挖掘是一项庞大且细致的逐代传承工作【15】。旅游文化不仅满足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诉求,也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相融合。这充分证实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会偏离旅游文化的长远成长。因此,我们必须克服文化层面的短视行动,实施文化和经济的“整体化”的长期和谐发展策略。否则,旅游业将面临更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结语

观光文化构成了观光活动的精神实质,而其承载物即观光资源,后者同时又构筑了观光业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由此可见,观光文化乃是观光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贯彻执行永续发展的观光策略,我们必须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符合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文化理念,并时刻警惕旅游文化的正反两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蔡思琪,李积普,谢红彬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6(03):320-333.

[2]吴冬玲.恭城瑶族自治县康养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22.2022.000511.

[3]郑强.新疆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D].塔里木大学,2022.2022.000325.

[4]OANHKTV.越南富国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22.2022.000988.

[5]王佳妮.基于旅游生态足迹的坎布拉镇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22.2022.000253.

[6]程晨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22.2022.000317.

[7]郑秀秀.居民对中小型体育赛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支持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2.2022.000195.

[8]丁翠翠.西藏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21.2021.000393.

[9]解雅婷.珠海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20.2020.007477.

[10]李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济南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20.2020.005918.

[11]李飞.通辽市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20.2020.005632.

[12]李凤梅.张家界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首大学,2018.

[13]贾艳芬.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14]徐福英.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与典型类型研究[D].青岛大学,2015.

[15]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