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的防除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30
/ 2

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的防除效果

汪芳

桐城市范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安徽省 安庆市  231400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其中,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必须高度重视种植中的虫害和杂草侵害问题,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系数。采取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稻田虫害和杂草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尤其是减少高强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障水稻稳步增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稻鸭共育;绿色生态;稻田虫害;杂草;防除效果

引言

稻鸭生态养殖是指将鸭子放到稻田中饲养,利用鸭子在水中不间断运动,增加稻田含氧量,起到中耕浑水的效果;利用鸭子杂食性,去除稻田中的杂草及害虫;而鸭子排出的粪便,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采用稻鸭生态养殖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鸭子活动量、丰富鸭子饲料摄入种类,对水稻和鸭肉品质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1稻鸭共育技术简介

稻鸭共育绿色生态模式是放养鸭子在水稻田里生存,让鸭子在水稻田中捕食害虫、取食各种田中杂草来抑制虫害和杂草对水稻生长的破坏,促进水稻高产。应用中要考虑稻田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适合不同稻田的种植方法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该技术的作用。要清楚了解稻鸭共育栽培模式对水稻中的杂草和害虫的实际抑制作用,要对稻鸭共育活动进行具体研究。

2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毒的防除效果

2.1直播水稻养鸭模式

直播水稻养鸭是指水稻种子或破胸稻种直接播种在整平的稻田里,水稻出苗后保持田间干湿交替,以促进水稻秧苗生长,水稻四叶一心期,稻田喷施除草剂控制杂草,间隔一定时日后田间灌水,待水层消失后,田间仍需加注新水1~2次,于喷药15d后,完成防逃防敌害、鸭舍等设施构建后,将适量雏鸭放入鸭舍喂养2d左右,随后放鸭进入稻田。其优势在于:一是直播水稻省时、省力、省工、省成本,结合养鸭的效益将进一步增加;二是直播水稻养鸭仍具有中耕松土、防虫控草、舒展水稻茎秆、利于透风透光等优势。但其劣势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直播水稻播种在稻田处于杂乱无序状态,尤其是水稻生长中后期,不利于鸭子在田间捕食与活动;二是直播水稻根系扎根于土壤,使得部分根系裸露在土壤,鸭子可直接啄食根系而影响其活力,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三是直播水稻播种后,田间保持干湿交替状态,利于杂草大量出土,易形成草害;水稻生长后期,因水稻荫蔽作用增强,致使病虫害较为严重,农药用量增加;四是鸭子对水稻持续的刺激,可导致水稻后期出现严重的倒伏。相较移栽水稻养鸭,直播水稻存在的诸多劣势限制了稻田养鸭的生命力,致使关于直播水稻养鸭模式的直播用种量、基本苗数等仍不明确。

2.2农田整理

稻鸭生态养殖的田块,每组面积不宜过大,每组尽量控制在8~10亩,并且要有独立的排水、灌水系统。在稻鸭生态养殖的田块周边要设置围栏,围栏高度要尽量设置为30~80cm。在稻鸭生态养殖的田块内部要预留3%的空地设置成水坑,以供鸭子整理羽毛、戏水之用。在对水坑设置时,要确保水坑坡面和缓,埂面宽而平,同时要定期更换水坑中的水,以保证水体清洁。除此之外,在稻鸭生态养殖田块的埂面上要按照10只/m2的比例设置一个可移动的鸭笼,以供鸭子夜间休息之用,防天敌对鸭子造成侵扰。另外,稻鸭生态养殖田块要尽量采用机插秧模式,行间距可以控制在30cm×25cm,并且每间隔5m要预留一个大行距,大行距宽度可以控制在60cm左右。如果稻鸭生态养殖地块面积较大,在放置鸭笼埂面5m内可以增大行间距,以防止鸭子破坏秧苗,更加方便鸭子进出鸭笼。

2.3防控纹枯病

鸭子在稻田里来回穿行觅食,减少了水稻的无效分蘖,使水稻根基部分的枯叶或者黄叶在很短时间内脱落,为水稻根部的生长提供了通风条件。此外,鸭子在稻田里产生的粪便会提高水稻植株的抵性,降低了纹枯病的发生率。调查结果发现,稻鸭共育模式的水稻与通过化学除草剂除草的水稻相比,前者对纹枯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2.4加强疫病防控

在稻鸭生态养殖模式下,鸭子活动范围急剧扩大,接触病原微生物几率随之增加,也会提高鸭子传染性疫病的发病率。一旦鸭子染病,不仅会影响鸭子产肉增重,严重时还会使鸭子成片死亡,进而对稻鸭生态养殖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稻鸭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加强鸭病防控工作。(1)规范雏鸭引进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雏鸭,在雏鸭引进后要严格进行消毒,以此来防止疫病从外引入;(2)提高鸭群饲养管理水平,以增强鸭群体质,最大限度减少鸭群疾病发生。而一旦鸭群感染疾病,养殖人员要规范用药,尽可能采用中成药治疗。如果采用西药治疗,必须严格遵循休药期规定,以减少药物残留;(3)落实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增强鸭群特异性抵抗力,减少鸭群染病最有效的举措。例如,在雏鸭3日龄时要为其接种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疫苗,注射剂量为每只0.2mL,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在雏鸭12日龄时要为其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注射剂量为每只0.5mL,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等。

2.5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

稻鸭共育模式可操作性强,投资较低,可满足农户需求,见效快,给农户带来可观收入。该水稻培育方式符合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生产出高质量水稻,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提升水稻的市场竞争力,充分体现出农产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同时不断扩张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2.6水体生态环境

(1)水体质量稻作生产中有着频繁的灌溉用水,水稻全生育期田间需较长时间保持水层,为养殖鸭子提供了捕食与活动空间。已有研究表明,稻鸭共育模式较常规稻作田面水的pH、铵态氮含量和全N含量均显著增加,降低渗漏水N含量,尤其在放鸭45d后水体全P含量显著增加,并且水体全K含量也得到提高。稻鸭共育模式也可降低表层水体温度,提高水体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混浊度,水体和大气的交换能力增强,增加了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稻鸭系统中水稻根系可吸收水体N、P等营养元素,进而降低稻田排水对周边水源所造成的污染。(2)水体生物多样性稻鸭共育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群落丰富多样,可分为水体植物和水生动物,其中水生植物36种,底栖动物77种,藻类7门67属。稻鸭共育模式较常规稻作显著增加水体裸藻和枝角类的优势度,抑制绿藻、硅藻和原生动物优势种群增长,优势度显著降低,其中藻类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均呈显著降低,藻类Shannon多样性指数提高,而水生动物数量和多样性提高,但稻鸭共育生态系统中没有特定的水生群落结构。因此,稻鸭共育对水生群落及其多样性仍需进一步探究。

结语

稻鸭共育利用自然界的“食物链条”关系,通过鸭子在稻田间捕食害虫和杂草来促进水稻茁壮生长,同时净化稻田生态环境。该方式促进了水稻和鸭子的无公害生产,既实现“省肥省药”效果,还提高了水稻和鸭子的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索绍霞,曾义玲,杨正,等.平塘县稻鸭共育对稻田虫害和杂草的防除效果[J].农技服务,2018,35(6):85+90.

[2]夏孝勤.稻鸭共育对水稻病虫草害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110~111.

[3]吴良章,梁继旺,李龙碧,等.“稻鸭共育”对稻田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