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在实践中的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6
/ 3

浅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思政建设在实践中的融合

张浩 阎冬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 要:近几十年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的体制与模式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涵盖了艺术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到艺术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文修养,进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高尚情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但要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建设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能够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好的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因此,将思政建设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之中,符合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培养现代化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美育;立德树人

一、思政建设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明确统一 政治目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2022年11月22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肯定了公共艺术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明确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以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中心环节。《纲要》指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还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在我国的高等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承担着面向所有高校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将思政建设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对大学生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是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政治目标的正确指向[1]。现如今,我国公共艺术课堂在育人方面担以重任,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已深入课堂之中。艺术教师不仅要通过艺术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要深入挖掘艺术背后潜在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传承。学生通过对艺术美的感知,产生对美的高层次追求,进而能够激发其内在的理想信念,丰富精神内涵,坚定个人信仰。

(二)提升审美 健全人格

我国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将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置于“六艺”之中,与规范社会制度的“礼”相提并论,这充分的显示出我国古代人民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而时至今日,我国的艺术教育仍然承担着寓教于乐、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在当下的我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丰富多样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近艺术、感悟艺术,还能引导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心灵,它不仅是用以娱乐的一个手段,还是以美育人的有效途径。在公共艺术课程上,思政建设的引入使艺术教育“以美育人”的这一效果更加明显,它不仅让学生满足了自身的艺术爱好,还有力的发挥了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提升学生自身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公共艺术课程以“美育”促“德育”,用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感悟世界优秀艺术文化,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艺术欣赏观[2]

(三)以美育德 学科共建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越来越紧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的功能互相促进,形成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大好趋势。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能更直接的接触和学习到优秀的艺术文化,还可以在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课程思政”在公共艺术课程领域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实践性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公共艺术课程有着“审美育人”的作用,相较于学科类课程,它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其中。公共艺术课程通过它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悄无声息的融入到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之中,通过美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和政治信仰。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网络全球化的时代,艺术作品与艺术思想鱼龙混杂,难免有一些极端的艺术创作者用一些低劣、哗众取丑的艺术作品误导着青年,使他们的艺术审美走向偏差。因此,公共艺术课程必须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在艺术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内容,推进思政课程与艺术课程的有机共生和协同发展,引导学生先立德后审美,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建设现状

(一)对思政融入公共艺术课程的理念重视不足

思政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理念虽早已引入高校,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仍将课程重点置于课堂内容本身,忽视了课程中思政内容的建设。这使得公共艺术和思政建设变成了两种互相独立的内容,而这源于高校对“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公共艺术教育和思政建设之间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统筹,导致公共艺术课程和思政教育都未取得理想的成果[3]

公共艺术课程虽已纳入本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并与学分相关联,但由于艺术课程与大多数本科专业关联性不大,导致部分学校未能足够重视起公共艺术课程,甚至部分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还存在教育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的情况。由于学校的认识不到位,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很好的将思政建设融入到课堂之中,对于艺术课程思政的拓展性和创新性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引导,使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性和实践性大打折扣,即使在思政融入公共艺术课程的大环境下,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轻视,会导致审美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效果难以发挥到最大。

(二)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里,有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而这直接影响到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部分高校受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聘请较为单一,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而在教师技能培养上,高校也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对教师思政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师在思政融入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足。

思政建设融入公共艺术课程并不是机械的将两种学科置于一处,而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在艺术中感悟思想,在思想中享受艺术。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的思政理念不足,思想层次不高以及对思政融入公共艺术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在课堂上没有起到思想引领的作用,出现了许多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成果差的情况[4]。还有一部分教师尝试着将思政建设引入艺术课程之中,但由于自身水平和经验的不足,在设置思政教学内容时陈旧老套、生搬硬套,出现很多与本堂艺术课程毫无关联的思政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难以和教师教学出现共鸣。这说明高校艺术教师普遍存在着对思政建设融入公共艺术课程的理念认识不足,对思政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的问题。

(三)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引领不足

思政建设融入公共艺术课程必须使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到审美的体验和道德的提升,这需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去感受艺术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人格。但是在价值多元的全球化时代,一些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诱惑,导致自身信仰缺失,思想意志不坚定,存在低级趣味和畸形审美,不愿接受课堂上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神层面的缺失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潜在危机,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接受教学内容,是艺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高校艺术课程教学上,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部分学生存在以考试为目的,学习功利化的心理,缺少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加之一些高校在艺术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未能将艺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展现出来,使教学失去了活力,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态度更加消极。面对这种不良情况,高校艺术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我,努力思考、探寻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思政教学方式,通过科学、正确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循循善诱,通过发掘艺术背后潜在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重塑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

三、思政建设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思政理念 做好价值引领

在当前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下,高雅、典美的艺术作品与低俗、媚俗的文艺作品鱼龙混杂,极易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丧失个人信仰。而大学生作为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好正确的导向。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而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强化自身思政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特性,将政治责任与个人使命融入教学内容,通过艺术教育解读国家政策,让大学生能够在艺术学习中紧跟时政热点,自觉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并在正确的引导下重塑个人品格,提升思想境界,坚定政治信仰[5]

(二)制定科学计划 创新教学方式

思政建设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融合同时关系到艺术和思政两门学科,是两种不同领域的和谐共生。如何将理性的思政教育融入到感性的艺术教育中,这就要求艺术教师需要在坚守思政原则的前提下对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教师应恰当的把握好融合的原则性与创新性,一方面使两种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将艺术教育建立在道德教育之上,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将道德品格的培养和对审美素养的培养合为一处,让学生能够透过艺术作品感悟到作品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另一方面,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的融合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从传统意义上讲,思政建设融入艺术课程已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是在新时代下艺术教育的一种新型态,具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因此高校艺术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摸索出一种更适合大学生的思政艺术教学方式。

(三)精炼艺术内容 紧密融合思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校在设置公共艺术课程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为教学重点,渗透思政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鉴赏,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逐渐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高校应将思政实践融入到艺术教学中,通过参与思政艺术,感受思政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政艺术的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艺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围绕书法、戏曲、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应与党史、党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结语

思政建设融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新时代下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高校要尽快完成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优化课程结构,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对公共艺术课程思想认识的高度性,创新思政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德育”与“美育”二者的紧密结合。思想政治与公共艺术课程的融合性研究将会推动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思政建设的引导下,大学生将重拾文化自信,坚定个人信仰,带着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去建功新时代。

作为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承担起“立德树人”和“审美育人”的双重任务,因此高校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思想性和内涵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审美素养和坚定政治觉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娜.高校公共艺术课思政教育的融入与路径略论[J].经济师,2022(12):218-219.

[2] 张彩虹,王梓.高校公共艺术课与思政思想融合路径研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

2(14):53-55.

[3] 杨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研究[J].艺术家,2021

(09):98-99.

[4]雷孟颖祎.试论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1(15):60-62.

[5] 徐乾.“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

报,2021(06):99-101.

本文系2022年度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项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GZ2022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