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6
/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治疗进展

陈波

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     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胃肠病,同时伴随著多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腹胀、食欲不振与呕吐等等,一旦发病病程可能持续时间长达六个月,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如何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带给患者的不适感觉,缩短病程至关重要,就需要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生理机制,才能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临床治疗

一、引言

    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不适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也可表现为胀气、恶心和呕吐症状[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的明显疼痛、灼烧感,用餐后出现上腹部的饱胀感,食欲不振,胃部胀气。患者往往会误以为胃部问题,进行十二指肠胃镜检查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异常,病程较长,发作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对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能够发现患者存在一定炎症,胃黏膜存在低度炎症,因此临床上医生在进行诊断时可能存在误导与困惑。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

(一)肠胃蠕动消化功能下降

    临床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常见的病因就是肠胃蠕动消化功能下降,导致患者的胃排空速度减慢,从而感受到胃部及上腹部的不适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机制是基于异常的感觉功能及神经功能,简单来说就是肠胃动力与感知系统的调节异常。

(二)内脏器官的敏感度提升

    内脏器官的敏感度提升指的是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增加,包括胃部对酸的感觉、容积感觉、机械扩张感觉敏感度的提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胃酸情况的24小时监测发现,患者并不存在胃酸分泌增加的情况,因此产生的不适被认为与胃黏膜对胃酸敏感度的提升有一定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即便在空腹状态时也会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少量用餐后能够得到缓解也从侧面证实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器官敏感度提升这一观点。

(三)感染幽门螺杆菌

    功能性消化不良出现肠胃类症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体内出现炎症以及黏膜、肠道的抑菌菌群发生改变,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患者都在此之前出现过急性肠道感染问题,而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急性肠道感染患者也会逐渐转变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医学领域对感染幽门螺杆菌这一发病因素仍旧存在一定争议。

(四)精神障碍与心理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病诱因之一就是精神障碍与心理因素,很多患者都有着相对内向的性格,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有关。男性多表现为焦虑症,女性多表现为抑郁症。患者本身的紧张与忧郁情绪与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产生相互作用,从而通过各种身体的不适症状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与个体差异存在关系,有的表现在神经系统,而有的患者却表现在消化系统。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

(一)治疗基本原则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高发,因此应当建议初诊消化不良患者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调整患者饮食习惯,有效消除疾病诱因,开展符合患者实际情况的个体化治疗,配合使用对症的药物,包括促动力剂、抑酸剂[2]。一般情况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周期一般为2周至4周的时间。

(二)使用抑、抗酸剂

    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分为抗酸剂与抑酸剂,抗酸剂多用铝碳酸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但是在临床应用上发现,抑酸剂的治疗效果优于抗酸剂。在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时,抑酸剂的效果要优于安慰剂,尤其是上腹痛症状的缓解效果更加理想。

(三)使用肠胃促动力剂

    使用肠胃促动力剂能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餐后不适的症状进行显著缓解,常见的肠胃促动力剂包括西沙必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以莫沙必利为例,其药理作用是通过对肠胃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兴奋作用,促进释放乙酰胆碱,使肠胃得到快速蠕动,有助于排空,进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适症状。除了口服药物之外,还可以采用静脉给药方式,但是静脉给药在临床上并不推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首要治疗方式。

(四)使用抗菌治疗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如果是伴随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治疗就必须先根治幽门螺杆菌,从而达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长期改善效果,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以及避免患者长久不愈发展成严重胃癌的危险性。合并幽门螺杆菌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首先也应当使用胃促动力剂或抑酸剂进行治疗,。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治疗只对部分患者有效,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并不急于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统问题,只能改善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症状。

(五)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方法

    如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随明显的心理障碍,就需要联合应用抗抑郁药物,例如阿米替林,如果患者有焦虑症状,可以使用地西泮进行治疗,但是必须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当配合采用系统脱敏治疗方法,对患者开展心理咨询与精神抚慰,从而在缓解患者不良症状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通过指导患者放松身心(心理科就诊)来实现对焦虑情绪的对抗,达到消除焦虑情绪的目的。

(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在中医领域上认为,胃部的生理特点应当是“以降为顺”,患病是因为“滞”,导致“滞”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饮食不调、情绪波动、体质虚弱、气血不和等等,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诸多症状。临床实践应用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要优于单一的西医疗法,中医讲究调理,采用的均为以调养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措施,帮助患者从身体本质上改善症状,解决病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些年,医学领域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已经有了相对完善全面的了解研究,也有学者建立了模型用来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为其开展有效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应用传统的抑酸药与胃促动力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但是并不能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根本上的治愈,仍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药物以及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肖英莲,陈旻湖.20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J].中国消化杂质,2023,43(7):433-446.

[2]陈建德,成家飞.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1):3-15.

[3]朱滢,孙超,陈洁,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20,10(6):272-278.

[4]董晓晨,许芝林.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6):1165-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