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的智慧门诊诊疗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6
/ 2

大语言模型的智慧门诊诊疗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

丁勇 蔡秀军 武雅文 薛翀 庞晓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20

摘要:现如今,构建智慧门诊服务体系,丰富线下门诊智慧服务场景,优化线上互联网门诊服务流程,强化信息化服务技术支撑。提供让患者就医更便捷、让医生诊疗更有效的线上线下、诊前诊中诊后一体化智慧门诊诊疗服务模式。助力门诊疫情防控,推动医院智慧门诊提质增效、平稳有序发展。

关键词:大语言模型;智慧门诊;诊疗服务;模式构建;应用

引言

患者门诊就医中,普遍存在挂号、就诊、取药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带给患者较差的就诊体验。患者对医院提出的更高的服务标准,加之医院护理模式的落后,医院门诊护理模式急需在传统就诊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传统的就诊模式缺乏对患者就诊流程的管理,缺乏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挂号、就诊时间,导致患者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智慧门诊系统采用数字化的信息工具,帮助患者准确查找就诊医生和就诊科室,患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预约挂号时间,通过网上充值就诊卡就诊,能够减少患者在挂号、就诊、取药、付费过程的时间,能够提升患者对医院就诊服务的认可。

1优化智慧性服务流程,探索门诊便民就医实践 

医院传统的门诊模式为“入院-分诊-挂号-排队-诊疗-交费-检查-诊疗(根据检查结果再次接诊)-交费-取药-离院”,存在患者号难求、排长队、多次往返、耗时间等问题,门诊就医弊端越来越凸显,患者医疗服务质量感知值下降。面对此现状,医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感知质量为出发点,在“互联网+智慧医疗”基础上将资源有效整合,由线下就医逐步分流转战网络,对门诊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改造,改善医疗资源配置,做好就诊“前、中、后”3个环节管理,细化就诊时间,满足就医需求。医院以患者姓名和身份证号为实名信息,建立患者就诊管理数据库,构建医院掌上APP、公众号平台、支付平台等,让患者轻松实现预约、挂号、付费、择优选择就诊医生、查询等候人数、明晰诊疗时间、查看结果、在线打印检查单等,实现错峰就医,缩短候诊时间,改善就医体验。同时,门诊大厅可自助完成挂号、缴费、打印报告等系列服务,减少无效等待。同时,医院还开展了诊间预约、分时段预约、专业智能导航等预约和导医方式实现多功能覆盖就诊流程,满足了不同人群就诊服务需求。

2创新特色性取药模式,实现门诊药房的最优化 

门诊传统取药时经常出现取药难、排队长、时间久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患者取药难问题,医院多次改造药房服务流程,但是取药排队长、耗时间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2020年,医院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药房与医生处方系统无缝对接,让患者不用排长队就可以轻松在线缴费、取药。。目前,医院门诊药房内整套的“智慧药房”系统包括变量型自动煎药包装机、单剂量药品分包、快速发药、嵌入式高速发药、药品智能核对、综合快速发药等系统,同时还配备了送药机器人等设备。医院“智慧药房”能做到存储药品、自动上药、分拣传输到对应窗口,快速盒装自动发药机总储存量为10000多盒,品种总数达1000多种。智慧药房调配处方到出药一般为5~8s,比传统手工发药效率提高了80%~90%,极大地缩短患者排队取药时间,给药房大厅腾出较大空间,同时提高了药剂师工作效率和发药率,降低了出错率,让患者候药“痛点”变“亮点”,实现让患者轻松在移动端享受好的医疗服务。

3探索医联体内互联网诊疗服务互联互通

互联网医院目前开展范围为面向复诊患者开展慢性病、常见病的诊疗服务。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需加快完善以医联体建设为载体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医院将在做好现有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工作的情况下,逐步探索在东城、亦庄等医院所在区域医联体内实现医疗服务等信息的互联互通,畅通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服务连续性。通过发展医联体内的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推动医院重点学科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发挥强基层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同质化,增加人民群众就医便利性。

4打造健康管理闭环服务

让患者少来医院是智慧门诊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需从健康管理做起。医院通过线上融合“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拓展居家健康管理服务,切实完善智慧门诊的闭环改造。(1)搭建数据储存与整合平台, 医院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搭建,是健康数据安全储存与高效整合的基础,同时满足卫健委数据端的监管防控、院内HIS等互联互通、基层医疗机构共享、患者健康监测数据交互等功能运用。(2)建立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评估与决策应用模型, 对健康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建模后,后台完成数据阳性诊断模式的评估与开发,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分析结果,提升临床决策效率和健康管理预警的灵敏性。(3)智能穿戴设备居家预警, 通过充分评估核准智能穿戴设备的精准性和灵敏性,医院遴选出多款健康监测设备,适用于心血管、糖尿病、孕妇、肾病等慢病患者,通过后台关联互联网智慧平台,实现疾病居家自测与干预,加强健康全周期管理。(4)主动120服务 ,在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交互中,人工智能迅速识别危急值,24h值班的管理人员即刻通知医师复核结果,核准后将启动院内急救服务,后台通过短信、电话联系患者及紧急联系人,120救护车快速到家,院内急救同步保障,争抢救援“黄金时间”。(5)社区联合智慧门诊, 医院联合6个属地社区医院成立智慧居家门诊,患者居家使用穿戴设备,随时可以直接联系社区医院,社区将提供宣教和助诊,互联网医院提供远程指导,及时跟进服务。

5完善一院多区智慧门诊统一规划管理

根据我国医院一院多区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新建型、租借型、兼并型。新建院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设备完备,智慧门诊服务场景构建完善,患者体验较佳。与之相对,老院区受限于医院环境布局及信息技术,智慧门诊服务场景应用较少,患者体检欠佳,易产生对比,降低医院整体满意度。医院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等要求,在合理规划设置公立医院分院区的同时,需进一步做好分院区医疗服务、质量及流程的同质化管理,互联共享信息数据,推进“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提升现代化医院管理效能。

结语

在医疗技术快速、迅猛发展的今天,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供求方,更应该想人所想,主动服务,聚焦就医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医院利用智慧医疗的优势整合资源,突破传统模式的管理瓶颈,全面优化创新门诊服务模式,探索构建适合区域性公立医院高水平、高质量的门诊管理新格局,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健全现代化医院门诊管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的通知[Z].2021-09-1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Z].2020-05-21.

[3]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保障组.关于印发我市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的通知[Z].2020-02-15.

[4]张献文.基于缩短门诊候诊时间的改善患者就诊体验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院,2021,25(4):75-76.

丁勇,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医院员工,医疗信息化,人工智能

蔡秀军,男,汉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医院管理、医疗信息化、医疗人工智能

武雅文,女,汉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医疗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薛翀,男,汉族,杭州全诊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医学人工智能

庞晓燕,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医院员工, 医疗信息化,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