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推广及农业生产自动化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农业机械推广及农业生产自动化的探究

潘铃铃贾兴平

宝鸡市陈仓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陕西省宝鸡市 721300

摘要:当下,农业生产领域的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机械化推广应用成果显著,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既操作便捷又省时省力,极大地改良了作业模式,提升了生产效率。为了让广大农民广泛使用农业机械,确保我国的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有更大的突破,有必要重新论述农业机械推广及农业生产自动化的现实意义,并努力探索释放农机推广价值、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效率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农业机械推广;农业生产自动化;有效应用

1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和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推广使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约1.1亿台,动力总功率约为1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根据统计,我国农机总功率每公顷耕地仅为0.56千瓦,而日本达到7千瓦,美国达到6.5千瓦。这表明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我国农业机械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劳动力持续外流,这就更需要依靠机械化来发展现代化农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2.1 加大技术推广扶持力度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应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活动中。同时,构建完整的农业生产服务平台,以服务平台为依托,全面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可以收集更为全面的农业技术信息,依靠这些农业技术信息可以指导广大农业工作者的生产,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同时,应加强对农机市场的监管,通过试验鉴定、农民质量反馈、厂家售后服务能力等多方要素评定产品优劣,将劣质农机、技术落后的农机产品逐步清除农机补贴范围,并从市场上淘汰,提高农机市场的可信度,提高农民购机合理性。

2.2 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助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

在推广农业机械技术及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并尊重农民的主导地位和利益诉求。具体而言,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深入基层,耐心倾听农民的意见与建议,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更加契合实际需求,并提升农机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现阶段,部分农民在综合素质和科学知识层面有所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因此,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农业管理部门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应当注重培养和引导具备一定文化水平、掌握基本农业科学技术的农民。通过组织参与高等院校的培训活动或者定期开展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活动,提升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在农民群体中,年轻农民往往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新技术接受度,其不仅是当前农业活动的中坚力量,更是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应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使其在新技术应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

2.3 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化

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农业机械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培训内容应贴近实际生产需求,还需要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确保培训对象学懂、会用,这样才能使得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农民的专业化从业意识,鼓励更多农村青年积极从事现代农业职业,形成一支稳定的、掌握农业机械化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新型农民职业队伍。各级政府、龙头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通力协作,建立健全农民职业化培养机制。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备的农民培训体系;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培训机构要开发专业化课程,提供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服务。通过有序培养,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

3 农业生产自动化构建策略

3.1 科学选择自动化模式

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是提升作业的效率和精度,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作业安全,最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农业机械自动化机械装置在设计时就要科学选择自动化模式,要对自动化模式能实现的目标和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安全便捷性等进行严谨的评估。在设计农业机械自动化模式时,要考虑到自动化装置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因为农业生产中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有时甚至要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农业机械损耗对生产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方便维护是农业机械自动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3.2 对农产品的检测和包装自动化控制

目前不管是科技还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应该重视朝着集约化方向进行发展,由于近些年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推广以及广泛使用,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积极的解决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全面深层次的研发以及创新农业机械自动化,将自动化技术积极的融入到农作物检测以及包装工作中。对于现在的检测工作方面而言,科学合理的运用摄像机以及检测技术,严格遵循标准要求对产品成熟环节展开记忆性检测。

3.3 切实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农机自动化的推广

农机生产全面自动化和机械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政策支持和引导要作为先决条件,同时还需要兼顾农民农机农技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大力实现,需要有关部门给与一定程度的财政倾斜,补贴农机购置,提高农民的购买使用积极性,消除减弱经济压力和生产成本对农民接受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意愿的阻碍。此外,还应该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将农业机械和自动化设备创造的现实效益展现给广大农户;低于农机生产研发的厂家,相关部门也需要给与其生产和自身发展方面的支持,提高其自主研发升级技术的能力,最终实现以科技引领和支持地区农业的长足进步发展,让科学技术为不同地区和地理环境的农业生产都带来效率和水平的有力提升。

3.4 构建示范性农业基地

农业机械的推广需要动态化不断开辟新的渠道,也需要相对稳定的展示平台,因此可建立一个具有区域示范性的农业自动化生产基地。在基地内,各种农机产品都可以独立展示自己的功能,避免传统靠营销人员介绍所带来的效果差异。在示范园内,农民在公开观摩中还可直接上机操作,感受性能,了解自动化操作流程。随着农民对应用农机新产品所带来的农业生产自动化效果真实感受的增强,他们购买农机的意愿将更加清晰。而在体验操作之外,示范性农业基地还可以组织讲座,向农民宣传农机政策、培训农机知识及科学生产技能,从而大大增强农民投身农业生产自动化的兴趣与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使农业机械化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凤瑛. 农业机械推广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探讨 [J]. 河北农机, 2023, (07): 58-60.

[2]李其祥,董青. 农业机械推广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探讨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 (07): 27-28.

[3]徐岩,王衡. 农业机械推广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探讨 [J]. 现代农机, 2021, (02):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