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建筑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与探究

王岩

130632198611049022

摘要: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需要熟练掌握绘画、制图技法,提高自身的审美认知水平,提升创新创作的思维能力。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基础、审美观念,同时用美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和审美情怀,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内设置建筑专业的大学基本都有开设美术基础课程,为建筑专业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文章从美术基础课程当前教学现状,结合建筑专业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设置特征,提出美术基础在建筑专业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建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思考

引言

建筑美术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美术院校专业课,但又因涉及到建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所以无法完全照搬。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审视建筑美术价值,对课程本身做出科学的定位。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场域,建筑美术课程主要存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提升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审美水平、鉴赏能力、人文素养等,促进美学价值在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施工等方面的渗透。如果从建筑类专业人才角度出发,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应突出实操特点,实现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配合,将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果均落实于“建筑标准下的美术作品表达”上,如户外写生、景观素描等。《建筑美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年 5 月第 1 版)一书由傅东黎编著,书中明确指出“建筑美术不是一般的绘画”,它是在建筑设计图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建筑结构、功能、外形、参数等,还要关联美术风格、色彩、空间、材料等,兼顾建筑与美术学科统一。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

1教学现状

1.1建筑专业生源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升,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1]。各个高校的招生名额逐年上涨,每年的毕业生也在急剧上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涨。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使得建筑行业人才需求量倍增,大学里的建筑专业招生比例大幅上涨,就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工学院为例,建工学院始建于2013年,由一开始的三四百人到现在的将近4000人,短短数年生源量成十倍增长。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胜劣汰,也有很多专业的就业前景变窄了,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在就业率下降的情况下,各高校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缩减就业率较低专业的秋季招生名额。大学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当市场急需某专业人才时,教育部门和高校会逐步改变招生政策或者增设相关专业,这一举措是因为大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反之亦然。最近三年由于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房地产行业受到影响,各大房地产公司裁员现象严重,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自疫情发生以后,人们多了危机意识,从之前的“买买买”理念转变为“存存存”模式,降低了消费欲望,增加了存款欲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怠速慢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变少,长远来看,这对建筑专业的招生比例也会产生影响。

1.2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教师方面,目前建筑学院的美术基础课程安排课时较少,上课老师多为从艺术学院请来的兼代老师,其一不是自己本院的学生,兼代课老师对建筑专业不是特别了解,无法做到美术基础课程与建筑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其二兼代课时费较低,老师更专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对于教学成果并不是特别重视。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在入校之前有绘画基础,容易接受课堂知识;有的学生从小都无绘画基础,在课堂上无法完全吸收知识;还有的学生认为美术课程并不重要,觉得可学可不学,而且在培养方案中,美术基础课属于考查 课,不参加期末考试,因此部分学生并未投入精力认真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结果就会导致在色彩构成课程或者画图课程中感觉力不从心。内容方面,有些老师会按照美术生的教学模式上课,缺乏与建筑专业的衔接,以至于毫无美术基础的学生不理解上课内容,更是无从下手完成作品,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设施方面,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取决于学校的经费高低。有的学校可能只是简单提供一间空教室作为画室,有的会准备画架画板以及投屏等设备。条件好一些的画室,会为学生提供莫大的便利,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更佳,教学成果更明显。

2教学方法研究

2.1注重审美情趣培养,促进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建筑美术》一书准确把握了我国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作者指出,包含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施工等在内的各类型人才,均属于理工科教育范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侧重分析、分解,这导致他们在建筑图纸作业时受到强烈的理性思维影响,关注重点往往落在建筑整体、局部及细节呈现上,由此画出来的建筑图纸形同“解剖图”或“机械制图”,在普通受众视觉上显得过于呆板、僵化,于自身运用而言,也少了艺术气息熏陶和感染,不容易激起灵感和创新意识。故此,本书在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上,较为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基本做法是对建筑图纸进行理性分析的同时,从多个角度渗透感性认识,促成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例如,建筑图纸设计可先从理性思维出发,以抽象表达形式勾勒出大致形状(圆形、长方体等),再模仿“文字接龙”的形式,罗列出建筑内外关联事物(门窗、吊灯、家具等),随着建筑设计元素不断被具象化,设计内容的感性特点也逐渐丰富起来。

2.2聚焦瞬间灵感表达,提升建筑美术手绘素养

《建筑美术》一书所渗透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逆技术”特点。作者强调,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 +”时代,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完全成为现代人标配,几乎遍布工作、学习、社交等各个领域。但在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数字设备、网络媒体等技术进步并无法撼动“美术手绘”的地位。这是因为,书评以电力能源、软件系统、绘图外设等构成的建筑图纸作业平台,在实际运用中存在明显的限制——所谓限制,一方面源自于电子产品本身性能,如出现断电或系统故障就无法使用。另一方面,电子产品在现场交流、沟通过程中并不具备优势,书中通过举例构建了这样一个情境:当建筑设计师与客户商讨方案时,客户提出的碎片化意见、设计师临时兴起的创意等,难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迅速转化成作品,而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来,也不具备灵活性与准确性。因此,本书从瞬间灵感表达需求出发,主张提升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美术手绘素养,而这也恰恰是“建筑美术课程”跨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

结语

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专业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课程分析、教学思考三个方面探讨目前美术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当下受到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传统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要引入新元素、新工具、新内容,不断实践,做好美术与设计学科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盛华.建筑美术课程体系理论教学研究与思考[J].硕士电

子期刊,2011年第05期.

[2]钟建,林荣芳.对当前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思考和研究[J].美

术大观,2013(4)

[3]张睿智,舒波,陈阳.与技术的纠缠:建筑艺术的几次进化与

近未来思考[TU].建筑与文化,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