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分析

赵冉

隆化县行政审批局  河北承德  068150

摘要:目的:分析导致妇产科早产的主要原因,为预防早产提供实用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即将分娩的产妇90例。依据分娩时的状况,将这些产妇分为足月产组(45例)和早产组(45例)。结果:对比足月产组和早产组,发现两组在不同因素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在孕妇年龄、孕产次数方面,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流产次数、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妊娠期高血压因素上,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早产的部分原因是孕妇在孕期出现胎膜早破以及未遵循产前检查规范。结论:影响早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流产次数、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妊娠期高血压等。

关键词:妇产科;早产;风险因素

早产作为妇产科中一种频发的不良妊娠结果,其发生率大致在5%至10%的范围内,对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可能会加剧新生儿的死亡风险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发生率,进而严重威胁到儿童未来的智力、体格以及运动发育。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显著提升,但早产的发生率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因此,积极探究早产的成因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升整体人口素质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在妇产科实践中,早产被视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特指孕妇在怀孕28至37周期间分娩。由于早产儿体重偏轻,且关键内脏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其死亡风险相较于足月产儿更高。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如何有效诊断、预测和治疗早产儿仍然是妇产科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特别选取了本院在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期间收治的90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重点分析了导致妇产科早产的各种危险因素。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研的目标人群来源于我院妇产科,共选取了90位产妇作为研究样本,她们的入院时间均介于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之间。其中,有45位足月产妇被归入足月分娩组,而其余的45位早产产妇则构成了早产分娩组。在足月分娩组中,产妇的年龄跨度为25岁至38岁,平均年龄为(30.2±2.1)岁;她们的孕周分布在37周至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5±0.9)周。而在早产分娩组中,产妇的年龄范围则是24岁至37岁,平均年龄为(29.8±2.4)岁;她们的孕周则介于28周至36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2.1±1.6)周。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两组产妇在年龄和孕周等基本资料上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排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产妇在本院妇产科接受分娩,且分娩时间位于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之间。②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4岁至38岁之间。③足月产妇定义为孕周在37周至42周之间,早产产妇定义为孕周在28周至36周之间。④产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产妇的临床资料完整,包括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并发症等。

1.2.2排除标准

①产妇存在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等,需要紧急分娩或剖宫产。②产妇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心脏病、肾脏病等,可能影响分娩过程和结果。③产妇的分娩过程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④产妇不同意参与本研究或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产妇的临床资料不完整,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方法

重点分析产妇的临床资料,对新生儿的生理状况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两者的总体健康状况。研究数据涵盖孕妇临产前的生理参数和饮食情况,并结合每个产妇自身体质的差异,为其量体裁衣地定制个性化健康改善方案。另外,从产妇分娩后的一周开始对新生儿的各种生理指标进行严密的监控。同时,对产妇出院后的随访工作也给予重视,对每个产妇的产后恢复情况和新生儿健康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上述情况,采取定期回访的办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上述努力,保证母婴的安全健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产妇的孕次与年龄比较

经过详尽的临床分析,我们发现足月产妇与早产产妇在孕次和年龄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孕次与年龄的比较(-χ±s)

小组

足月产妇

早产产妇

t值

P值

例数

45

45

--

--

孕次(次)

3.1±1.1

3.2±1.3

0.415

0.679

年龄(岁)

30.8±2.1

31.1±2.0

0.704

0.483

2.2 流产次数、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妊娠期高血压的比较

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早产产妇在流产次数、前置胎盘、羊水过多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足月产妇(P<0.05)。详细数据请参见表2。

表2 两组流产次数、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妊娠期高血压的比较[n(%)]

小组

足月产妇

早产产妇

χ2值

P值

例数

45

45

--

--

流产次数

6(13.33%)

12(26.67%)

4.182

0.041

前置胎盘

5(11.11%)

10(22.22%)

3.803

0.045

羊水过多

9(20.00%)

15(33.33%)

3.920

0.042

妊娠期高血压

4(8.89%)

10(22.22%)

5.283

0.022

3讨论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尽管这些改变带来了不少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使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结婚生子方面,由于现实的压力,很多人选择结婚生子的时间比较晚。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女性生育健康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早产问题愈演愈烈,备受瞩目。孕妇早产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不仅使产妇和婴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增大,而且导致妊娠结局不好的几率增大。早产儿是指怀孕 28-37周,体重通常在 2-5斤之间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国分娩总数中,早产儿发生率约占 5%~10%,而大部分新生儿的死亡也与早产有关。因此,有效预防和减少早产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对深入探究早产危险因素意义重大。对早产及足月产妇多项临床指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深入了解早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分析结果指出,造成孕妇早产的因素有多次流产史者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及妊娠期高血压等,这些因素既与孕妇本身的生理状况有关,又与孕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有关保健措施密切相关。例如,有多次流产经历的孕妇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和早产风险,而胎膜早破子宫过度膨胀等问题与孕期生活方式及有关保健措施失当所致。

分娩阶段是女性生理和心理状态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也是一生中最特殊的时期之一。既要承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又要面对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对于可能面临早产的妈妈来说,更是如此。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会产生既对产妇自身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又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的焦虑、恐惧和紧张情绪。同时,早产不仅对妈妈本身影响严重,而且对胎儿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和抵抗力都比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甚至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因此,早产儿的身体机能和抵抗力相对另外,早产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也可能产生不良的智力发育影响。因此,对降低合并症及产科合并症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对孕妇早产原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减少早产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一是加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宣传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的自觉性和能力。二是加强对高龄孕产妇等高危人群的监控和管理,对各类合并症、高危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此外,为孕产妇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还需要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产科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经过本文的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产妇多次流产、羊水过多、前置胎盘、流产史以及妊娠高血压等因素是妇产科临床早产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早产的风险,也对母婴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产妇年龄是影响早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们的研究中,虽然早产产妇和足月产妇的年龄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早产现象仍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这可能与高龄产妇的生理机能下降、孕期并发症增多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高龄产妇,更应该加强孕期监测和保健,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风险因素。流产过多也是导致早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流产会破坏宫颈组织,使得宫颈松弛,难以承受妊娠晚期的压力,从而导致早产。因此,对高龄产妇,更要加强孕情监测和保健工作,对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和危险因素,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早产的重要原因还有流产过多。多次人流会破坏子宫颈组织,使子宫颈松弛,在妊娠后期难以承受压力,从而引起早产。因此,需要积极做好早产预测,对流产过多的产妇进行科学的早产危险因素分析,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是降低早产发生率的重要手段,加强孕期保健和宣传,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导致早产的常见因素还有羊水过多、胎盘前置等。羊水过多,会使羊膜腔内压力增大,从而造成胎膜早破,最后造成早产。而前置胎盘则是指胎盘附着在子宫颈内口的子宫下段或包覆在一起,在妊娠后期极易造成出血而造成早产。对于这两种情况,一旦发现苗头,就要采取措施,及时应对,防患于未然。轻者卧床静养,遵医嘱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为保护母婴安全,需要立即终止妊娠。造成早产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一般在妊娠30周以后出现,严重的会导致产妇出现心力衰竭、昏迷等情况,给妈妈和宝宝带来危险。所以,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为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临床上需要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产妇终止妊娠。

在我们的研究中,经过临床分析发现,在孕次、年龄对比方面,足月产妇和早产产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流产次数、前置胎盘、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等方面,早产产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产妇(P<0.05)。这说明加强孕期监测、定期孕检、深入了解早产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卫生习惯、定期产检等措施也有利于预防产妇早产。

总之,掌握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对于有效诊断和预测早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孕期监测和保健、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和风险因素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田美玲,马国娟,杜立燕等. 河北省早产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3, 32 (06): 435-437. DOI:10.13283/j.cnki.xdfckjz.2023.06.004.

[2]高丽红,张红,张国华. 双胎妊娠不同孕周自发性早产的临床特点 [J]. 河北医药, 2023, 45 (11): 1692-1695.

[3]张强强. 不同类型早产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D]. 山西医科大学, 2023. DOI:10.27288/d.cnki.gsxyu.2023.000247.

[4]张月月. 1084例早产病例的回顾性分析[D]. 河北北方学院, 2023. DOI:10.27767/d.cnki.ghbbf.2023.000159.

[5]周凤玉. 对于妊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3. DOI:10.27908/d.cnki.gymzy.2023.000017.

[6]陈翠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自发性早产的影响因素 [J]. 中国民康医学, 2023, 35 (09): 7-10.

[7]王丽苹. 基于母婴健康队列的子痫前期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D]. 昆明医科大学, 2023. DOI:10.27202/d.cnki.gkmyc.2023.001253.

[8]郭俊红. 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自发性早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3, 46 (02): 103-104.

[9]邱小菊,苏小锋,周冬梅等. 早产高危风险因素分析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3, 15 (03): 78-81+113.

[10]杨秋玉. 自发性早产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D]. 兰州大学, 2023. DOI:10.27204/d.cnki.glzhu.2023.000814.

[11]彭心钰. 双胎妊娠自发性早产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D]. 安徽医科大学, 2023. DOI:10.26921/d.cnki.ganyu.2023.000473.

[12]张丽君. 妊娠期单纯性低甲状腺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母婴结局的关系[D]. 杭州师范大学, 2023. DOI:10.27076/d.cnki.ghzsc.2023.000789.

[13]季小红,吕燕,丁虹娟等. 合并胎儿窘迫的早期早产危险因素及围产儿结局分析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2, 38 (12): 933-937.

[14]赵和永,侯海燕,路雪等. 多胎妊娠药物选择性减胎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分析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2, 38 (11): 874-878.

[15]吕筱筠,朱立波,张薇. 新蝶呤在自发性早产孕妇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 (22): 4233-4236.

[16]汪志霞. 基于“从湿治带”理论辨治妊娠期B族链球菌定植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2.

[17]张红,张国华,杜慧等. 双胎妊娠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 (09): 2154-2158.

[18]夏雪梅,周梦林,陈丹青.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自发性早产的高危因素分析 [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22, 38 (08): 621-624.

[19]吕丹. 早产的临床表型分类及其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初探[D]. 华中科技大学, 2022.

[20]李宏. 基于母婴健康队列的早产影响因素及风险评分体系构建研究[D]. 昆明医科大学, 2022.

[21]简萍,李妍,马丽丽等.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781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医刊, 2022, 57 (03): 290-293.

[22]彭晓慧,宋风丽,马秀华. 孕晚期孕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早产的预测价值 [J]. 中国性科学, 2021, 30 (06):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