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5
/ 2

生猪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探究

周均

四川省夹江县木城镇畜牧兽医站

摘要:生猪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非传染性因素则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和应激因素等。本文旨在探讨生猪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通过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减少疾病的发生,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猪腹泻;传染性因素;非传染性因素

引言: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但生猪腹泻等疾病给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生猪腹泻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在养殖过程中,生猪腹泻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病因,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不仅可以降低生猪腹泻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生猪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对于保障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生猪腹泻疾病防治

1.1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病毒性腹泻是生猪养殖业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等,这些病毒的感染会导致生猪出现腹泻、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因此,针对病毒性腹泻的防治非常重要,疫苗接种是预防病毒性腹泻的主要措施,针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等病毒,已经开发出相应的疫苗。定期接种疫苗能够有效地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仔猪,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在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为其建立免疫屏障,减少病毒的侵害,从而降低腹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也是预防病毒性腹泻的重要手段,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较强,尤其在潮湿、脏乱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因此,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养殖场的干燥清洁是必要的,另外,及时清除粪便、残料等污染物,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控制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1.2细菌性腹泻的防治

细菌性腹泻是生猪养殖业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致病性细菌感染引起,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这些细菌的感染会导致生猪出现腹泻、呕吐、发热、消瘦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性腹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必要的。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细菌性腹泻的关键措施,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致病细菌,减轻猪只腹泻的症状,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加重抗生素的使用限制,因此应在兽医指导下合理使用,并注意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使用方法[1]。细菌常常通过污染的饲料传播,因此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卫生十分关键,定期清理和消毒饲料存储设施,避免饲料受到细菌的污染,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性腹泻的发生率。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采取生物安全隔离措施也是防治细菌性腹泻的重要手段,发病猪只应及时隔离,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同时,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限制外部人员的进入,减少细菌传播的可能性,有助于有效控制细菌性腹泻的发生。

2.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生猪腹泻疾病防治

2.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是导致生猪腹泻的常见非传染性因素,在仔猪断奶后,由于消化系统的不成熟以及饲料转换的突变,仔猪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引发腹泻。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首先,合理调整饲料,在仔猪断奶后,应逐渐过渡到固体饲料,但过度突然的饲料转换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应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从易消化的饲料开始,慢慢过渡到正常饲料,以减少消化系统的负担,降低腹泻的发生率。其次,加强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燥,定时清理饮水设施,保持饮水的清洁,有助于减少消化道感染和腹泻的发生,定期监测仔猪的饮食情况和粪便状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有助于预防腹泻的发生。

2.2日粮抗原过敏的防治

日粮抗原过敏是生猪腹泻的常见非传染性因素,其发生主要与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引发免疫反应有关。在生猪的消化道尚未完全发育健全之前,特别是在断奶后的早期阶段,由于消化系统的不成熟,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的反应可能会导致日粮抗原过敏,进而引发腹泻等消化问题。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日粮抗原过敏引起的腹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首先,合理选择饲料成分。在日粮配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抗原过敏的原料,如玉米、大豆等常见的抗原原料。可以选择一些低抗原性的饲料原料,如米、小麦、鱼粉等。其次,加强饲料加工,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饲料加工技术,如烘干、发酵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饲料中抗原物质的含量,减少对生猪的不良影响。同时,定期检测饲料中抗原物质的含量,及时调整配方和加工工艺,有助于提高饲料的质量,减少日粮抗原过敏的发生。

2.3营养因子缺乏的防治

营养因子缺乏是生猪腹泻的另一个重要非传染性因素,当生猪摄入的饲料中缺乏必需的营养因子时,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时,可能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消化系统功能受损,从而引发腹泻等消化问题。为了预防和控制营养因子缺乏引起的腹泻,首先,合理设计饲料配方,在配制饲料时,应充分考虑生猪所需的各种营养因子,包括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保证饲料中这些营养因子的充足含量[2]。根据生猪的生长发育阶段和需求量,合理搭配各种原料,确保饲料的全面营养,以防止因缺乏某种营养因子而引发腹泻等问题。其次,加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可以通过添加营养补充剂、维生素预混料、矿物质补充剂等方式,为生猪提供所需的营养因子。在生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有助于补充其所需的营养因子,提高其抵抗力和消化功能,从而减少腹泻发生的可能性。

3.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腹泻疾病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养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养殖管理,提高猪只的免疫力,是预防生猪腹泻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生猪腹泻的发生率,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隋祥旺,李林.猪腹泻疾病诱因与防治方法研究[J].中国畜牧业,2023(12):119-120.

[2]李忠慧.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分析[J].中国动物保健,2022,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