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在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6
/ 2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在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观察

余郑梅

屏南县总医院  福建省宁德市  352300

【摘要】目的:对中风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且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中风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以抽签法分组,研究时间节点在2023年1月-2024年3月之间,对照组有40例且行针刺、推拿治疗,而观察组有40例且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对其展开总结分析。结果: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较对照组,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结论: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不仅可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还可提高其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风;运动功能障碍

    现阶段,患有脑卒中疾病的人数逐渐增加,出现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人数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其经济负担加重,影响较大[1]。对此,应加强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早日康复[2]。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中风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有80例,以抽签法分组在2023年1月-2024年3月将其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均有40例,且分别行针刺、推拿治疗、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5、15例,年龄范围为40-80岁,年龄中位数值为(60.29±3.75)岁,患病时间最短、最长分别有5天、6个月,患病时间中间值(3.06±1.33)个月;观察组男、女分别有20、20例,年龄范围为41-81岁,年龄中位数值为(61.73±3.29)岁,患病时间最短、最长分别有6天、5个月,患病时间中间值(2.47±1.66)个月。2组患者对比,差异较小,(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经诊断符合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诊断标准;(2)患者意识清醒且无精神性疾病;(3)此研究内容均知情且同意加入。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3)此研究内容均知情但不同意加入。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针刺、推拿治疗,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施针部位,以膀胱经穴、手足阳明经等为主穴,再根据患者的相应疾病症状选择配穴,配穴主要有风池穴、廉泉穴、哑门、下关、迎香穴等,施针后需要留针半小时,每天施针一次,一个疗程最短一周,最长10天,可根据其病情选择合适的疗程周期,每个疗程之间共有3-5天休息时间。推拿疗法: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对出现功能障碍一侧肢体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推拿,主要穴位有凤池、心俞等,使用按揉手法,对其穴位进行推拿,也可采取卧位,利用拿揉手法对患侧进行推拿,直到发热即可,也可通过拍打方式,对患肢进行拍打推拿,推拿治疗一周需完成5次,每次时间20分钟即可。

观察组使用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1)心理疏导。中风患者患病期间,由于其病情严重,治疗后大多出现较多的运动功能障碍后遗症,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多数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而心理情绪的变化对疾病的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加强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并重点使其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加强其认知。并通过康复治疗的预期效果及成功病例,使其内心充满希望,积极配合治疗。(2)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加强患者的康复运动训练,康复早期,应主要以肌肉张力训练为主,促进其肌张力恢复,便于其开展主动训练,可完成简单的床上训练,主要包括良肢的摆放、翻身、坐起训练等,且在训练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量力而行,根据其康复情况,可逐渐下床活动,加强患者肩关节训练、下肢功能的动静状态训练,使其肩关节、下肢控制能力加强,训练过程中,可通过关节肌肉的按摩,放松其肌肉,加强关节活动,还可使用拍打等多种方式,刺激功能感觉。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加强精细活动训练,主要训练患者的手足功能和步行训练,还可加强其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指导患者自己完成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康复训练时,应保证每天训练一次,一次时间最少40分钟,最长一小时即可,训练时间直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后即可停止。

1.3观察指标

(1)仔细对以上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展开对比,前者可使用FMA表格统计,而后者可使用BI指数表格统计,均采用百分制分数统计法,其分数与指标呈现正比关系,分数高时,运动功能好,日常生活能力强。

(2)仔细对比以上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其中有显效、有效、无效等三种对比数据,其中显效主要表示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基本可自己完成日常活动;有效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有所改善,可自己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无效主要表示,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仍存在,且日常活动不由自主完成。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以SPSS23.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处理工具,用()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

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对照组、观察组40例相较,明显后一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且差异大,(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s,分)

组别

例数

运动功能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72.47±3.66

80.73±4.57

66.86±3.37

75.36±4.66

观察组

40

72.46±3.60

90.63±4.58

66.85±3.35

86.84±4.88

t

-

0.012

9.677

0.013

10.760

P

-

0.495

0.000

0.495

0.000

2.2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观察组40例相较,明显后一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大,(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16(40.00)

14(35.00)

10(25.00)

30(75.00)

观察组

40

20(50.00)

18(45.00)

2(5.00)

38(95.00)

2

-

-

-

-

6.275

P

-

-

-

-

0.012

3 讨论

中风疾病的发生,很多患者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例如:运动功能障碍等,对人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3]。可见,中风后的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对于中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而言,疾病治愈后,应该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加强其肢体训练,使其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帮助患者回到正常生活中[4]。需要在患者康复治疗期间,使用高效且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5]。而随着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在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使用该种康复治疗方法,加强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该种康复治疗技术的使用效果非常理想[6]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使用后,可发现较对照组,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治疗总有效率高,P<0.05。不仅可提高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还可使其效果理想。

总之,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效果佳,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青,刘海萍.坐式八段锦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6):32-35.

[2]杨锟隆,刘玮琪,杨艺翔.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名医,2022,(01):48-49.

[3]杨锟隆,刘玮琪,杨艺翔.针刺联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名医,2022,(01):48-49.

[4]李苏爱,常红,田思颖,等.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参与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的体验[J].中国护理管理, 2023,23(5):744-748.

[5]王唯嘉,曾德兰,覃文婷.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循证护理,2023,9(21):3889-3891.

[6]徐士伟.分析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大医生,2022,7(1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