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1
/ 3

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

谢圣斌   冉锦屏

四川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中心(绵阳)    621000  

摘要:滑坡地质灾害的出现都会对周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革,滑坡对周边居民以及生产场地的生产、经济、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滑坡防治的重视力度,加强对滑坡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的分析,进而提高对滑坡防治的能力,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降低周边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文章分析滑坡这一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结合当前我国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分析其防治措施,以期为滑坡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治措施

0引言

滑坡作为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会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引起滑坡的因素也较多。再加上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产和开发等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为附近山体以及植被带来一定的破坏,增加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如何正确认识滑坡、分析其产生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是预防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以及防治措施,为相关单位制定滑坡防治措施提供有效参考。

1 滑坡地质灾害概述

滑坡作为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是由山体斜坡上的岩体、土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体的软弱面或软弱带下滑造成的。滑坡主要由坡体、坡壁、坡面、坡带、坡床、坡舌和滑坡台阶等组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滑坡对周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时滑坡还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是影响较为恶劣的自然灾害。滑坡地质灾害的产生一般和斜坡的坡体滑动空间以及坡体具有一定的切割面有关,而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与滑坡的规模、滑坡的范围、滑坡的移动速度有关,坡体较大、移动速度较快、强度较大的滑坡往往对周围的危害性也更大[1]。我国作为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长期受到滑坡带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例如洪水、地震等,严重影响周围的耕地、道路以及河流,甚至影响周围村庄等人群聚集地的环境安全。

2 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2.1内部原因

滑坡这一地质灾害的发展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地质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首先,位于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坡体上的任意岩体或土体都具有滑坡的可能性,通过对历史滑坡现象的分析,可以发现碎屑岩、页岩风化岩等强度较低,剪切抗性不高的岩体是长期产生滑坡的主要岩体。其次,滑坡的坡体倾斜度是对滑坡发生的几率以及滑坡对周边影响范围的重要影响因素。滑坡地坡体倾斜度在10°至45°时山体极易产生滑坡,如果此时的坡体中部倾斜度相对不高,还会增加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就是说,滑坡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地质结构不稳定、山体断层多、裂缝大、山体岩石风化现象严重、斜坡坡体柔软度高、土质疏松等情况。

2.2外部自然原因

滑坡地质灾害的产生还和外部的自然原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具有滑坡条件的山体周边降水、地震、海啸、河流以及地下水的运动都会带来滑坡产生的可能性。例如某一山体长期受到降雨和降雪的渗透侵蚀作用,会导致岩土的土体被软化,降低土体的强度和硬度,随后在一定的重力条件下,雨水或雪水将会沿着坡体流动,影响斜坡坡体表面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进而产生滑坡。一般来讲,自然因素如降水、地震等的强度越大,滑坡发生的概率就越大[2]

2.3外部人为原因

人为活动同样是引起滑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例如山体的爆破施工、公路隧道等建筑物的施工、采煤挖矿等生产性活动、水库泄水等有可能带来山体的岩土结构以及地质的稳固,影响坡体的稳定状态,最后形成滑坡地质灾害。在实际的滑坡发生事件中,虽然滑坡的发生和外部自然以及人为活动之前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外部因素与滑坡事件的发生同时进行,通常是外部因素发生或持续到一定程度后,滑坡才会随之产生。

3 当前滑坡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3.1地质勘察不全面

针对当前的建筑工程,在建设中出现的滑坡很可能是历史上已经发生滑坡现象的古老滑坡以及存在滑坡条件但没有产生滑坡的新生滑坡两种。因此在工程施工的前期,必须对施工辐射范围内的山体进行详细的勘察,不仅要分析山体是否具有滑坡产生的条件,还要分析山体是否出现古老滑坡[3]。然而当前部分工程在施工前期并不重视对周边区域的地质勘查活动,导致后期施工中产生滑坡,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性。因此相关负责人必须重视对施工范围进行全面细致的地质勘察,避免盲目施工增加滑坡发生概率,为工程的安全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3.2缺乏科学的地质勘察手段

当前部分工程已经提高了施工前对滑坡这一地质条件的勘察重视度,但在实际的勘查过程中,存在着对施工判断不准确、防治处理不全面等现象。尤其是部分较为复杂的滑坡发生区域,受到勘察能力以及勘察素质等条件的影响,部分施工团队只分析和防治了部分滑动条块,并没有对多层以及多级滑动条块进行全面的防治,导致滑坡防治工作不全面,实际施工中依旧存在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同时部分施工团队在勘察滑坡时,由于缺乏科学高效的勘查手段,勘察流程过于繁琐,为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施工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地质勘测中盲目钻探,导致钻孔过多,破坏地下水的平衡。

4 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1采用科学的勘测手段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施工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当前的地质勘测技术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精细化等方向发展。这要求地质勘查人员必须熟悉当前社会阶段常见的地质勘察技术,利用信息化和智慧化的勘察方式对地质环境进行勘测,降低勘测活动对施工工程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当前常见的勘测手段如无人机、GPS、InSAR、LIDAR等都能清晰高效地对周边的地理地质进行测绘;在具体的勘测工作中,地质勘测人员应该结合测绘结果,全面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滑坡地质灾害诱因,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对滑坡产生条件、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对周边带来的影响等进行分析。最后对斜坡土体或岩体存在沿着斜坡位移现象进行主动的监测,方面能获取准确度较高的滑坡勘察结论和数据,并布置相应的勘测点,保证勘测点能全面、准确地监测到整个滑坡区域。

4.2建立科学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设施

现阶段我国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手段较为丰富,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滑坡发生的概率[4]。例如针对暴雨或暴雪自然环境导致地质状态不稳定的区域出现滑坡这一现象,可以采用截水、放水、排水这一系统的降水处理方式,缓解雨水对不稳固边坡带来的压力。在截水这一工作的具体开展中,首先应该在边坡四周布置截水带,在地表对降水进行拦截和处理,避免雨水汇入地质不稳定的边坡地带;其次在防水工程建设中,一般采用种植合适的植物进行植草护坡,使大量植被在边坡的岩土土体外部设置一定的保护层,避免雨水直接渗透到岩体或土体内影响结构的稳定性,植草护坡这一防水治理方式,还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加强土体的稳定性,降低滑坡灾害发生的概率;最后在排水的施工中,具体可以通过在边坡或坡体侧面开挖或布设排水管道,将其和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水体进行联通,有效排出岩体或土体中的水分,缓解岩体土体的抗泄压力。此外,利用混凝加固、预应力锚固等方式,同样可以增加边坡或岩土体的稳定性,实现防治滑坡自然灾害的效果。

4.3进一步强化斜坡的稳定性

强化斜坡的稳定性可以从根源上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控,例如增加斜坡的抗滑力以及控制岩体或团体的滑动力都是有效控制滑坡地质灾害的措施。例如通过施工建设控制滑坡的坡度,降低坡体的载重能力等都是控制和减少坡体滑动力的重要形式,能有效提高山体斜坡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建设中,此类滑坡治理方式虽然能极大地降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建设环境和建设条件的复杂性,以及施工范围施工内容的多样性,在实际施工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此常见的滑坡稳固施工方式为施工流程较为简单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建设、护栏围挡墙建设、斜坡表面钻孔灌浆等施工方式改善斜坡地质条件。

4.4建立地质灾害防控预警系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中已经出现了多种智慧化地质灾害预警警报系统,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发展的几率以及地质灾害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滑坡地质灾害作为我国常见并且影响范围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应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控预警系统,实现对滑坡的有效防控。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各级政府或相关的管理负责部应该全面了解当地的地址背景、气象情况以及历史滑坡发生情况等,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全面准确预测滑坡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随后结合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等实现地质灾害报警系统的研究以及对监测区域地图、降水量等信息的全面监控与分析,有效提高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防治、救援等工作开展的效率。

4.5贯彻落实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为了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的效果,保证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我国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5]。滑坡作为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事故,对周边的影响面积和影响强度较大,对此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原则,依法有序进行滑坡治理和防治工作。深入贯彻“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理念,落实“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原则,实现对滑坡的统一管理和分工协作,定时定期对滑坡危险程度较高的区域进行评估和分析。

4.6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地质灾害的预防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与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息息相关。我国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再加上我国的山地面积广,滑坡发生案例的数量多,为滑坡的治理带来一定的复杂度。这要求我国的滑坡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应该更新自身的地质灾害防治理念,进一步了解先进的滑坡治理知识和成功案例,不断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在滑坡治理工作的开展中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滑坡治理方案,有效降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减轻滑坡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6]

5 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的地质灾害中,滑坡具有形成原因多、影响因素复杂、发生概率较大等特征,为滑坡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重视滑坡的防治工作,进一步了解滑坡产生的自然、人为因素,有针对性地明确滑坡产生的原因,科学开展滑坡防范治理工作,有效维护周边生态环境以及生产生活秩序。

参考文献

[1]简江华.浅析滑坡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20(12):215-216.

[2]汤浪丽.贵州印江长坡村官船滑坡地质灾害变形破坏及机理分析[J].冶金与材料,2023,43(3):127-130.

[3]贾超,詹健,车路宽,等.八仙山巡护、科考线路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评估[J].矿产勘查,2021,12(11):2303-2311.

[4]张少才.安徽怀宁章岭滑坡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安徽地质,2023,33(1):60-64.

[5]杨凤,张建超.九寨沟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22,58(12):49-52.

[6]李明强,林尤跃,张亮,等.重庆万州区长滩镇碾盘梁滑坡成因机制分析[J].重庆建筑,2022,21(z1):484-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