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改变的效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改变的效应研究

陈君

重庆总队医院,卫生防疫科,主管护师 40006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公共卫生护理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生活方式中的作用及其效果。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公共卫生护理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介入策略及其对心血管病防控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通过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定期监测、健康教育活动和社区联动机制,公共卫生护理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质量,降低患病风险,从而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护理;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高危人群

一、引言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改善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议题。公共卫生护理作为一种综合性、全程化的健康管理策略,通过介入个体和社区生活,为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了从预防到康复的全方位支持。本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公共卫生护理在生活方式干预中的具体实践,揭示其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价值。

二、公共卫生护理干预策略与方法

(一)个性化生活方式指导

在心血管病的预防与管理中,公共卫生护士凭借其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针对每一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针对饮食习惯,公共卫生护士会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代谢状况以及疾病特点,建议低盐、低脂、高纤维的膳食结构,强调平衡饮食的重要性,以减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风险因素。对于运动方案,则会考虑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推荐适量且适合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提高心肺功能,降低体重和血糖水平。对于烟草和酒精消费,公共卫生护士会通过教育宣传和行为干预,帮助患者认识到吸烟、过量饮酒对心血管健康的严重危害,提供有效的戒烟、限酒策略,并进行阶段性追踪,协助克服戒断反应和复吸倾向。此外,心理调适也是干预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会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多种手段,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治疗依从性[1]

(二)定期监测与评估

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要按照医生建议的频率进行相应的专项检查,如糖化血红蛋白、眼底检查、肾功能、心电图等,以全面了解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此外,对于康复期患者或亚健康人群,也应定期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和健康风险筛查,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健康管理计划,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实施监测与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医疗科技手段,如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并结合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与分析,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鼓励患者自我管理,提高其健康素养,使其能积极参与到自身的健康管理中,学会正确记录和反馈自身健康状况变化,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目的,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2]

(三)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活动在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涵盖了一系列多元且实用的举措。首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邀请医学专家和专业医护人员生动详细地解析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预防策略、治疗方法以及日常生活的保健要点,确保广大民众能够获得全面而科学的认知,提高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其次,组织社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群体参与小组讨论,围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主题进行深度互动,彼此分享实践经验,以此来增进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疾病防范与自我管理水平。再者,设立健康咨询服务站点,为有需求的公众提供针对性强的心血管健康指导服务,针对疾病预防、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具体问题给予专业解答,确保个人健康管理方案更为精准有效。此外,借助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普宣传活动,发布通俗易懂的文章、视频和海报,广泛倡导合理膳食、适度锻炼、戒烟限酒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健康生活方式,以期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健康文化氛围。最后,通过举办实践操作课程,例如教授心肺复苏技巧、普及急救知识等,切实增强公众在遭遇突发心脏疾病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潜在的生命损失。这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共同致力于引导全社会成员树立起健康的生活习惯,塑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有力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3]。

(四)社区联动机制

在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中,构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至关重要。这种机制强调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承担起健康管理的责任,以实现全方位、全周期的疾病防控。在家庭层面,鼓励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改变中,通过亲情关爱、生活照顾和行为示范,助力他们养成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良好生活习惯,同时监督提醒服药情况,做好疾病自我管理。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可以定期组织健康讲座、义诊活动,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筛查与早期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随访。同时,社区还可以搭建平台,推动邻里之间的互助支持,形成良好的健康促进氛围。医疗机构则是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指导等。医院与社区之间应建立有效的转诊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患者得到连续、协调的医疗服务。此外,医疗机构还应主动下沉资源,向社区输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协同社区开展各类健康宣教活动,帮助居民提高健康素养,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通过家庭、社区与医疗机构的有效联动,形成综合性的健康管理网络,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有效遏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三、公共卫生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经过以上多项研究,有力证实了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防控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系统的、持续的护理干预措施,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实现了显著改善,例如更加注重膳食平衡,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盐分过多的食物,而且成功养成了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大减少了吸烟和过量饮酒的比例,这对改善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护理干预还包括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和缓解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实际数据显示,经过这样的干预后,患者群体的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大多得到了良好控制,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正常化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和恶化速度。整体而言,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源头上改变了不利于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显著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四、讨论与展望

尽管公共卫生护理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面对一些挑战,如如何持续提高干预效果、如何扩大干预覆盖面等。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更为精准、高效的干预模式,以期在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五、结论

公共卫生护理在心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个性化的指导、科学的监测、丰富的教育活动以及广泛的社区联动等策略,对促进生活方式改善、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大力推广公共卫生护理在心血管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以助力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媛. 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疫病防治及可行性分析[J]. 健康必读,2021(16):132.

[2]赵彩琴,毛焕荣. 社区公共卫生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J]. 养生保健指南,2020(17):121.

[3]  陈飞杰,付洋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研究及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