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护理中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4
/ 2

心衰患者护理中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效果分析

王成

罗田县人民医院 4386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心衰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对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心衰科接受治疗的心衰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采用心衰知识问卷、生活质量量表和心衰症状评分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衰知识掌握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衰患者护理中,实施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症状,降低再住院率。

【关键词】心衰;患者教育;自我管理;生活质量;再住院率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导致全身器官和组织的血液灌注不[1]足。心衰患者常常经历反复的住院治疗,生活质量低下,且病情复杂,治疗和护理难度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衰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心衰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护理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护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患者进行药物管理、症状监测和基础生活照顾等方面。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渐受到重视,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成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2]

患者教育旨在通过向患者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和自我护理的重要性。自我管理则是指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自我监测病情、调整生活方式、遵医嘱用药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减少并发症和再住院的可能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心衰患者护理中实施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通过深入分析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期望为心衰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策略。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心衰科接受治疗的心衰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包括:年龄在18岁以上,根据心衰诊断标准确诊为心衰患者,且无严重认知障碍影响研究配合的患者。排除标准为:对研究内容有异议或无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存在其他严重并发症或正在接受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2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两组患者在基线时的一般资料、心衰严重程度、合并症等信息进行了均衡性检验,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基础生活照顾和疾病知识宣教。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包括心衰知识的深入讲解、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监测方法、饮食和运动的指导等。

1.3干预措施 患者教育:患者教育内容包括心衰的基本知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生活方式的调整、症状自我监测和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教育形式包括小组讲座、个体咨询、宣传资料发放和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等。自我管理指导:自我管理指导主要包括如何正确测量和记录心率、血压、体重等生命体征,如何根据症状调整日常活动和饮食习惯,以及如何正确服用药物和识别可能的药物副作用。此外,还包括教授患者如何与医护人员有效沟通,及时反馈自己的健康状况。

1.4评估指标 心衰知识掌握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心衰症状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了比较,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等,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的比较

指标

实验组(n=60)

对照组(n=60)

t/χ²值

P值

年龄(岁)

68.5±10.2

67.9±9.8

0.65

0.515

性别(男/女)

35/25

36/24

0.06

0.807

病程(年)

5.2±3.6

5.4±3.9

0.42

0.676

心功能分级

Ⅱ级

20

19

Ⅲ级

35

36

Ⅳ级

5

5

2.2 评价指标结果的比较 经过6个月的护理,两组患者的心衰知识掌握程度、生活质量评分和心衰症状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评价指标结果的比较

指标

实验组(n=60)

对照组(n=60)

t值

P值

心衰知识得分

8.5±1.2

6.9±1.5

5.78

<0.001

生活质量评分(MLHF)

52.3±9.1

40.2±11.4

7.62

<0.001

心衰症状评分

12.4±4.5

18.6±6.2

-6.05

<0.001

3. 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实施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的心衰患者显示出了更高的心衰知识掌握程度、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更低的心衰症状评分,同时再住院率也有所降低。这些结果强调了在心衰患者护理中,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患者教育通过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了患者对心衰的理解,从而可能提高了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对生活方式调整的认识[3]。自我管理指导则赋予了患者必要的技能,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监测和调整自己的健康状况[4]。这种赋权给患者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使他们成为自己健康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此外,通过减少心衰症状的发作和提高生活质量,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有助于降低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5]。这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压力。然而,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且研究时间相对较短,这可能限制了我们对长期效果的评估。未来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并进行长期追踪,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在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总体而言,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在心衰患者护理中实施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的策略,这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知识和技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因此,护理人员和医疗团队应当继续探索和优化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以促进心衰患者的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宇, 陈振月, 何梦雨, 等.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家庭照顾者准备度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4,22(06):1059-1064.

[2]孙佳玲, 朱丽莎, 夏梅, 等. 三元联动护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易损期病人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24,22(06):1106-1109.

[3]赵兰.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护理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39(03):159-160.

[4]赵毅, 蔡丹霞, 郭燕, 等. 医护患协同模式对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 2024,40(03):482-485.

[5]王惠惠, 权海善, 封麦芳, 等.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3,21(06):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