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口内切开(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治疗婴幼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IHPS)的临床实践经验。方法出生35 d,出生体重3 600 g的男性患儿,因"非胆汁样呕吐1周"于2019年2月15日收治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根据患儿术前临床表现、B型超声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为IHPS。于出生后40 d在全身麻醉实施POEM:距幽门2 cm切开胃黏膜,在胃黏膜下层建立"隧道"直至幽门,海博刀纵行完整切开肥厚、增生的幽门环,电凝止血后钛夹关闭胃黏膜切口。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总用时38 min;术后2 d拔出胃管,术后4 d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幽门通畅无穿孔;进食无呕吐,患儿于术后7 d出院。术后1个月余随访无呕吐等症状,体重增加2 kg。结论POEM是治疗IHPS的一种新方法,患儿近期疗效良好;开展该手术需要有丰富的内手术经验,其远期疗效有待多中心大宗病例研究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幽门狭窄,肥厚性 婴幼儿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直疝及股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腹腔手术治疗的5例腹股沟直疝、1例Pantaloon疝(同时存在斜疝及直疝)及1例股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股沟直疝5例及Pantaloon疝1例均为男童;年龄(38.2±21.5)个月;疝位于右侧4例,左侧2例。右侧股疝1例,男,年龄4岁7个月。术前诊断腹股沟直疝1例;术前诊断为腹股沟斜疝,中证实为Pantaloon疝1例;术前误诊为腹股沟斜疝,中证实为直疝2例;行患侧斜疝手术时偶然发现对侧直疝2例。结果行直疝疝囊高位结扎+同侧脐内侧韧带加强2例,手术时间分别为32 min及24 min,术后住院时间1 d。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行腹腔修补直疝缺损(将髂耻束与联合腱间断缝合),手术时间为122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 d,随访至今无复发。另4例均行腹腔下直疝缺损修补,手术时间为(112.0±17.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2 d,随访至今均无异常。股疝1例,术前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中证实为右侧股疝,腹腔修补股疝缺损(将髂耻束与Cooper韧带间断缝合),手术时间为125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2 d,随访至今无异常。结论腹腔不仅能够明确小儿腹股沟直疝及股疝诊断,且可同时行手术治疗。髂耻束在腹腔下腹股沟直疝及股疝的修补中十分重要。

  • 标签: 腹腔镜 腹股沟疝 股疝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技术在儿童急性小肠梗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3例采用腹腔手术(腹腔组)与同期40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治疗的急性小肠梗阻患儿的临床资料。两组均除外急性肠套叠、嵌顿疝、炎症性肠病和肿瘤导致的小肠梗阻及新生儿小肠梗阻患儿。分析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组33例患儿中,腔下成功完成22例(66.7%),中转开腹手术11例(33.3%)。中转原因为操作空间小或暴露不佳5例,广泛紧密粘连4例,发现大段小肠坏死1例,医源性小肠穿孔1例。腹腔组平均手术时间(含观察肠管活力时间)为(124.00±26.07)min,开腹组为(130.47±38.22)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除中转开腹患儿外的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0(3.0,5.25)d和8.0(5.75,9.0)d与传统开腹组5.0(4.0,6.0)d和9.5(9.0,13.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并发症以浆膜和浆层损伤最多见,分别为8例和5例;术后并发症以再次肠梗阻多见,有8例。腹腔组发生中、术后并发症9例(27.3%)和6例(18.2%)与传统开腹组7例(17.5%)和10例(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组总费用为22 063.5(18 485,24 761)元,开腹组为25 433.5(19 243,32 569)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治疗儿童急性肠梗阻安全、有效,可以缩短禁食时间及住院天数,且不增加中、术后并发症。对于熟悉腹腔操作的医生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标签: 小肠梗阻 腹腔镜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