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探索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我院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4 月 81例老年骨科患者。病例分组方法:麻醉方式。 81例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组 2组。比较指标:( 1)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 2)麻醉诱导前、麻醉后 6小时、 12小时和 24小时 MMSE评分的差异。结果:跟全麻组比较,( 1)硬膜外麻组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更低, χ2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2)麻醉诱导前两组 MMSE评分接近, t检验 P> 0.05,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 6小时、 12小时两组 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诱导前, t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 t检验 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麻醉后 24小时,全麻组 MMSE评分明显低于诱导前,硬膜外麻组跟诱导前差异不显著,组间 t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均有一定影响,但全身麻醉在麻醉后 24小时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更大。   【关键词】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    术前认知功能障碍一般发生于手术后五天内,为急性、波动性发病,且晨起较轻,夜间加重,多为一过性,少数可长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降低 [1-2]。本研究探讨了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我院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4 月 81例老年骨科患者。病例分组方法:麻醉方式。 81例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麻组 2组。    41例硬膜外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 29例,女性患者 12例;年龄最小 65岁,最高 80岁,年龄均值( 71.34±2.52)岁。    40例全麻组患者中:男性患者 28例,女性患者 12例;年龄最小 65岁,最高 79岁,年龄均值( 71.37±2.21)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行性良好,上述各项指标经 χ2检验、 t检验均显示 P> 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用药。   全麻组用 0.04mg/kg咪达唑仑、 5μg/kg芬太尼、 1.5mg/kg丙泊酚、 0.1mg/kg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 3分钟后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3];硬膜外麻组 L1-2间硬膜外穿刺置管,平卧位,给予 3mL2%利多卡因,后追加 0.375%罗哌卡因,每次追加 2mL,直到到达麻醉平面。术中锐心率低于每分钟 50次,需静注 0.5mg阿托品;若血压低于 11.97/7.98kPa,需加快输液速度,必要时给予麻黄碱 6mg静脉注射 [4]。    1.3 观察指标   比较指标:( 1)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 2)麻醉诱导前后患者 MMSE评分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 SPSS 21.0软件;表示和处理方式:麻醉苏醒后 24小时认知功能障碍率属于计数资料(统一以 %表示),行 χ2检验。 MMSE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统一以 x-±s表示),行 t检验。评价老年骨科患者麻醉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P值< 0.05。    2.结果    2.1 麻醉诱导前后 MMSE评分比较   麻醉诱导前两组 MMSE评分接近, t检验 P> 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硬膜外麻组 MMSE评分更佳, t检验 P< 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 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老年患者手术选择不同麻醉方式对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区别命名为观察组(硬膜外麻醉)与对照组(全身麻醉),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接受手术后 6h、 24h、 72h的 MMSE评分对比具有明显差别( P< 0.05);观察组、对照组 POCD发生率分别为 17.24%、 36.20%,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 POCD发生率较低( P< 0.05)。结论:老年患者手术期间选择硬膜外麻醉,对术后认知功能产生较小的影响,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患者;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麻醉效果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是手术后常见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是指患者手术之后短时间发生睡眠、记忆、思维、定向、认知以及意识等波动性、可逆性功能紊乱症状 [1]。老年患者是 POCD常见的发病人群,由于手术对老年患者的身体产生较大的创伤,加上受到手术时间、合并症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POCD的发生率 [2]。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分别实施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结果证明,硬膜外麻醉在控制术后认知功能发生率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现总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该种方法的短期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2017 年 4 月到 2019 年 4 月收治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强化 治疗 。 结果 : 两组患者 血糖达标时间对照中,治疗组所用时间明显低;两组 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组 4.34% ;对照组 15.21% 。两组数据对照有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明 显, 延缓并发症进展, 临床值得推荐。

  • 标签: 短期应用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初发 2 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该种方法的短期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抽选我院 2017 年 4 月到 2019 年 4 月收治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强化 治疗 。 结果 : 两组患者 血糖达标时间对照中,治疗组所用时间明显低;两组 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组 4.34% ;对照组 15.21% 。两组数据对照有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初发 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明 显, 延缓并发症进展, 临床值得推荐。

  • 标签: 短期应用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初发 2 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跟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跟骨骨折患者1 080例,男931例,女149例;年龄平均43.0岁。Sanders分型:Ⅰ型107例,Ⅱ型343例,Ⅲ型471例,Ⅳ型159例。对可能影响术后功能恢复的患者性别、年龄段、Sanders分型、职业、体重指数、季节、致伤原因、住院时间、手术方式、内固定物、术前合并伤、术前合并症、麻醉方式、是否去康复机构、切口选择、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是否有水泡、是否符合复位标准等18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1 080例患者术后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5个月。末次随访时Creighton-Nebraska评分平均为88.4分。单因素分析中不同性别、年龄段、Sanders分型、职业、致伤原因、手术方式、术前合并伤、切口选择、是否符合复位标准的患者Creighton-Nebrask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Y=107.408-4.013a-7.101b-1.214c-1.606d(Y表示Creighton-Nebraska评分,a表示性别,b表示年龄, c表示Sanders分型, d表示切口选择)。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切口选择;对于女性、年龄大、Ⅳ型骨折、L形大切口的跟骨骨折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评分较低。

  • 标签: 跟骨骨折 功能恢复 流行病学因素 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突触可塑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清洁级6~8周龄健康ICR小鼠(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5只,酒精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15%乙醇(1.6 g/kg),对照组小鼠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注射28 d。使用行走障碍实验和转棒疲劳实验观察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电生理膜片钳技术检测吹风刺激诱发的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场电位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两组间及干预前后的比较。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吹风刺激后,对照组小鼠场电位N1波的振幅百分比[(130.4±3.3)%]高于刺激前[(100.6±2.7)%](t=27.07,P<0.01);刺激后N1波的波形下面积百分比[(128.8±4.5)%]较刺激前[(100.2±3.5)%]高(t=19.43,P<0.01)。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N1波的振幅百分比[(97.8±4.3)%],与刺激前[(99.5±5.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刺激后N1波的波形下面积百分比[(96.8±3.6)%]与刺激前[(100.2±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8,P>0.05)。行走障碍实验结果显示,酒精组小鼠错误总数[(3.14±0.19)次]较对照组[(1.52±0.29)次]高(t=17.87,P<0.01),总错误时间[(63.85±9.34) ms]较对照组[(28.93±7.21) ms]长(t=11.45,P<0.01)。两组小鼠转棒疲劳实验数据使用重复测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小鼠的跌落速度和跌落潜伏期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F=4.5,455.1,均P<0.05)。酒精组小鼠第1~7天跌落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酒精组小鼠第1~7天跌落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损害小鼠颗粒层突触可塑性并导致小鼠运动协调功能及运动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 标签: 酒精 小脑皮质 感觉刺激 突触可塑性 运动协调能力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