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性别与年龄的中国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正常参考范围,并评估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通过多中心联合前瞻性纳入年龄20~89岁的中国正常成年人共786名。应用EOS低辐射X线机摄站立位全身X线片以评估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下腰椎前凸(L4~S1 lumbar lordosis,LLL)、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PI-LL值和前凸分布指数(LLL/LL,LDI)。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应用相关性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可信度。比较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脊柱-骨盆参数,并与文献中不同种族人群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86名正常成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7±7.1 kg/m2,ODI为6.9%±2.5%(0~18%)。建立按照年龄和性别分组的矢状位参数,ICC为0.86~0.95,表明可信度较好至优秀。统计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间多项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PI(45.0° vs. 41.4°)、PT(13.9° vs. 10.7°)、PI-LL(1.8° vs. -0.5°)和GT(13.5° vs. 10.9°)均明显高于男性(P< 0.001),而男性LLL(28.6° vs. 26.6°)和LDI(0.68 vs. 0.63)则明显高于女性(P< 0.001)。自40岁组至80岁组PI-LL、SVA、GT和TPA均随着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而LL、LLL、LDI则逐渐降低,TK随年龄增长缓慢。不同种族间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对比显示,中国人PI、SS、TK、LL较美国人小,而PI-LL较高;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PI、SS和LL均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本研究中国人群与日本、美国人群各矢状面参数保持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年龄和性别的正常成年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矢状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族人群为维持矢状面平衡的脊柱-骨盆复合体代偿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估脊柱畸形以及制定脊柱矫正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性别、年龄以及种族等因素。

  • 标签: 成年人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脊柱 骨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30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远端固定椎选择的节段分为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即LIV位于SSV,共22例;SSV-1组,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共12例。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SV组与SSV-1组患者术后GK矫正率分别为42.8%±7.6%和43.2%±8.4%(t=0.151,P=0.881),末次随访时GK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2%±5.2%和3.9%±7.2%(t=0.767,P=0.449)。其余影像学参数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SV-1组患者的SRS-22功能维度为(4.1±0.6)分,明显高于SSV组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8),余各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SSV组3例(13.6%)患者发生DJK,SSV-1组2例(16.7%)发生DJK,两组DJK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2)。结论对于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与远端融合至SSV相比,固定至SSV-1可在保留腰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相似的矢状面矫形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DJK的风险。因此,推荐将SSV-1作为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理想远端固定椎。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