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研究发现听神经绝大部分属于蛛网膜下腔肿瘤,蛛网膜外肿瘤少见。然而,随着人们对听神经膜性结构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听神经表面的膜结构可能由蛛网膜、前庭神经束膜、退化的前庭神经纤维及硬膜样纤维组织等共同构成。结合听神经膜性结构特点,采取合适的手术策略进行显微操作,对肿瘤的切除和患者神经功能的保留相当重要。笔者现围绕听神经膜性结构特点及其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膜性结构在听神经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膜性结构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拔罐治疗风寒型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6月至2020年8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风寒型TN患者76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回顾性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36/38),高于对照组的76.32%(29/38),χ2=5.208,P=0.022。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27.00±4.36)pg/ml、(20.44±2.79) pg/ml,低于对照组的(32.68±8.00)pg/ml、(24.71±3.99) pg/ml,P<0.05。治疗后1、3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8.390、33.901,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拔罐可有效缓解风寒型TN疼痛,改善机体炎症反应。

  • 标签: 三叉神经 温针灸 拔罐 风寒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23)、非血栓组(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淋巴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淋巴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淋巴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减压或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治疗伴骶孔骨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7例伴骨块突入骶孔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腰髂固定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14 d,平均6 d。26例接受直接减压(直接减压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6.2±8.4)岁。21例接受间接减压(间接减压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8.7±9.8)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术后Mears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Gibbons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3个月,平均16.7个月。直接减压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2.3±26.3)min、(512.1±29.4)ml;间接减压组分别为(129.3±25.1)min、(529.7±22.1)ml(P均>0.05)。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据Mears影像学评估,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7例,复位满意9例;间接减压组解剖复位15例,复位满意6例(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减压组Gibbons评分[(1.2±0.3)分]低于间接减压组[(2.2±0.5)分],Majeed功能评分[(87.3±11.4)分]高于间接减压组[(68.5±16.7)分](P均<0.01)。直接减压组1例出现伤口深部感染,间接减压组1例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压疮。结论对于伴骶孔骨块占位和骶神经损伤Denis Ⅱ型骶骨骨折,相比于间接减压,直接减压联合腰髂固定能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功能恢复。

  • 标签: 骶骨 减压术,外科 骨折固定术,内 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