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损伤 肿瘤黏连
  • 简介:摘要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7神经根移位、健侧颈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 桥接神经 功能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使用荧光素钠辅助下的高级别脑胶质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情况及患者预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高级别脑胶质患者85例,根据肿瘤切除术中是否使用荧光素钠辅助分别设为荧光素钠手术组(52例)和常规手术组(33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患病年龄、侧别、肿瘤最大直径、囊实性情况、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前术后KPS评分差、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情况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术前术后KPS评分差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率、PFS和O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荧光素钠辅助下的高级别胶质显微手术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缩短手术时长,延长患者PFS和OS,使高级别脑胶质患者获益。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荧光素钠 肿瘤全切 生存时间
  • 简介:摘要1例直升机飞行员长航时飞行后出现头部眩晕、疼痛,伴恶心、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根据该飞行员的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专科检查确诊为前庭神经炎。通过全身振动治疗、虚拟现实技术平衡训练、蹦床训练等康复治疗新技术结合传统康复治疗2周后,飞行员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明显缓解,前庭功能明显恢复。6个月后随访,飞行员眩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基本消失,前庭功能检查已达复飞标准,但由于其还在进行抗焦虑治疗,不能进行驾驶和高空作业,航空医学鉴定:暂时飞行不合格。

  • 标签: 前庭神经炎 康复治疗 飞行员
  • 作者: 余海峰 彭帅羚 陈曦 韩水云 胡涵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杭州 310009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杭州 310022,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浙江省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杭州 31002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杭州 310009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脂质体阿霉素(PLD)与表柔比星(EPI)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DLBCL)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收集整理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的DLBCL患者临床资料,就诊时间从2013年3月至2018年4月,共纳入411例接受过一线化疗的患者。根据年龄、性别、淋巴分期等因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1∶1配对,选出PLD组和EPI组患者各151例。进而对比PLD组和EPI组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所有患者在治疗后随访3年,观察生存情况。结果PLD组完全缓解(CR)率81.5%,EPI组CR率72.2%。PLD组客观缓解率(ORR)98%,EPI组ORR 96.7%。两组CR率(χ2=0.478,P=0.489)及ORR的差异(χ2=0.007,P=0.934)均无统计学意义。PLD组发生骨髓抑制25例(16.6%),发生心脏毒性相关事件21例(13.9%);EPI组发生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相关事件均为24例(15.9%),两组的骨髓抑制差异(χ2=0.018,P=0.895)和心脏毒性差异(χ2=0.174,P=0.677)均无统计学意义。3年随访中,PLD组和EPI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9.1%和6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0,P=0.047)。PLD组和EPI组的3年总生存率(OS)都为8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2,P=0.538)。结论PLD在DLBCL患者一线化疗中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EPI,而在3年总生存期、短期疗效和骨髓抑制上与EPI相当。

  • 标签: 表柔比星 脂质体阿霉素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NT/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钠通道Nav1.3和功能性钠电流的影响。方法建立保留性神经损伤(SNI)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根据注射溶液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注射生理盐水)和BoNT/A注射组(注射BoNT/A),每组9只;另取9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坐骨神经分支,但不做神经结扎手术。术后第5天在一侧足底皮下注射BoNT/A(7 U/kg和15 U/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大鼠机械撤足阈值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给药后第7天和第14天BoNT/A对各组大鼠DRG神经元中Nav1.3蛋白表达的影响,用电生理膜片钳检测BoNT/A对各组大鼠功能性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的影响。结果足底皮下注射BoNT/A可显著升高外周神经损伤后下降的机械触痛阈(P<0.001),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术后DRG神经元中Nav1.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01),BoNT/A干预后第7天和第14天的Nav1.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BoNT/A可降低SNI术后增大的TTX-S钠电流(P<0.05)。结论BoNT/A可调控Nav1.3钠通道蛋白表达,影响功能性TTX-S钠电流,发挥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 标签: 外周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A型肉毒毒素 钠通道 背根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