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1暴雨过程据气象记录统计,江西省4—6月发生区域性暴雨天气平均每年9.5次,并有时出现连续性暴雨过程,造成局部或区域性洪涝。20124—6月,江西省10站以上暴雨日为13d(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明显偏多,且局地降水强度偏大,多体现为对流性特征。

  • 标签: 江西省 天气过程 气候特点 暴雨过程 气象记录 暴雨天气
  • 简介:采用哈巴河县观测站1961—2008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R/S方法,分析了哈巴河县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以来,哈巴河县冬、夏、秋季平均气温及全年平均气温序列均表现为升温趋势,其中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四季和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近48来也呈上升趋势.并且四季和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比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显著。经R/S分析表明,未来四季中夏、秋、冬季及年平均气温仍呈上升趋势且持续时间较长,而春季气温上升趋势不明显;四季和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未来上升趋势也将继续存在,且最低气温持续性比最高气温持续性长,夏、秋两季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相对其他两季较为明显,而夏、冬两季最高气温升温趋势相对其他两季较为明显。总之.近48来哈巴河县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存在明显hurst现象.未来这种现象也仍将持续。

  • 标签: 气温 R/S分析 HURST指数
  • 简介:利用1951-2005华南4、5月份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4、5月份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所对应大尺度环流以及与中西太平洋海温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4、5月份降水均在1970代初期发生显著年代际转变,从之前降水偏少转变为降水偏多。华南4月份降水与前一7-11月份中西太平洋海温、华南5月份降水与当年2-5月份中西太平洋海温有显著负相关。在4、5月份年代际降水偏少(多)时期,前期中西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同期亚洲大陆南部及非洲大陆海平面气压显著偏低(高),北太平洋海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我国华南上空存在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我国华南地区北边界存在显著南(北)风异常,造成华南地区北边界异常水汽输出增强(减弱)。同时,我国大陆对流层中上层大气显著偏暖(冷),东亚高空急流显著偏北(南),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偏东(西),向华南地区输送水汽减少(增加),从而在华南地区形成异常水汽辐散(辐合),最终导致华南地区4、5月份降水减少(增加)。

  • 标签: 华南4 5月份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中西太平洋海温异常
  • 简介:选取西藏东南部原始林区9个典型气象站资料,分析林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09,藏东南林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9℃,其中冬季升温高达1.47℃,升温突变点出现在2001;林区降水量增加了185mm,其中春、秋季节分别增加83mm、55mm;藏东南林区气候趋于暖湿化;藏东南林区气温和降水变化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显著,且海拔越高越显著。

  • 标签: 西藏 林区 气温 降水
  • 简介: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庐山2002—2010夏季(7—9月)强降水(日降水量≥50mm)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天气系统分型,并对降水期间气象要素变化、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表明,(1)庐山夏季强降水日数平均每年为2.8d,少约1d,多达5d。四类天气系统中台风占44%,西风带占32%,副热带高压边缘占16%,东风波占8%。(2)强降水过境时要素变化,不同系统有不同表现形式,台风影响时会出现降压、降温、增湿、风向旋转、风速增大以及较山下大几倍至几十倍降水等要素变化;西风带系统影响时,会出现气温明显下降、气压前降后升过程;副热带高压边缘影响时,前期高温、气压无明显波动,降水以午后到傍晚雷阵雨为主,常伴有短时强降水和强雷电;东风波系统影响时,要素反应弱,降水既有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降水,又有台风性质大降水。(3)台风系统云图主要表现为螺旋状结构和中尺度对流云团结构,雷达回波表现为混合型降水;西风带系统则呈东北—西南带状云系和带状回波分布;副热带高压边缘在午后到傍晚有一些分散对流云团不断生消,较少移动,雷达图上午后到傍晚有分散对流性回波发展;东风波自东向西移动,有带状云系相配合,带来明显强降水,利用雷达也可以监测到南北向回波带自东向西移动。

  • 标签: 庐山 强降水 天气系统 气象要素
  • 简介:2011(20113月至20122月),除个别省份外,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发生了不同程度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主要原因。

  • 标签: 2011年 干旱状况 干旱演变 影响 成因
  • 简介:2011是陕西省雷电天气频发,通过对全年雷电监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全省共发生闪电152818次,集中发生在7—8月;陕北南部、渭北和陕南西南部为陕西省雷电高发区;全省100个县中镇巴县发生雷电最多,武功、杨凌、兴平最少;雷电流强度在20~50kA闪电占总闪数69%;陕西雷电以负闪为主,但正闪雷电流强度明显高于负闪,正负闪雷电流强度分布呈单峰型;8月14-17日大范围强雷电天气过程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槽共同影响造成;蒙古冷涡是7月13—24日局地强雷电天气过程主要影响系统。

  • 标签: 雷电 分布特征 天气过程 陕西 2011年
  • 简介: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抚州市1961—2010暴雨分布规律和气候特点。结果表明,其年代际变化均呈波浪型,20世纪90代暴雨最多,70代最少;暴雨具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暴雨最多,尤其是6月中下旬最为集中;多区域性暴雨,占暴雨总日数37.3%,连续暴雨也较多,以连续2d区域性暴雨为主;暴雨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暴雨站次数与降水量呈很好正相关;夜暴雨多于昼暴雨。最后,分析了暴雨、大暴雨主要影响系统和典型天气形势。

  • 标签: 暴雨 时空分布 天气系统 地形.
  • 简介:基于1951—1998铁路重大洪水灾害资料,对中国铁路洪水灾害频次、致灾程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1—1998,中国铁路年均发生3.1起重大洪水灾害,重大洪水灾害造成全国铁路年均行车中断63d,其中1954、1960、1981、1991和1996是铁路洪水灾害严重年份。铁路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5—8月,其中7月发生次数最多,但行车中断天数在8月最多。从铁路洪水灾害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地区,发生洪水灾害次数最多线路是兰新线,其次是京广线和陇海线,致灾程度最严重是淮南线。对中国不同区域铁路洪水灾害致灾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铁路 强降雨 洪水灾害
  • 简介:利用1960—2009辽宁58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区域性暴雪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区域性暴雪主要出现在每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15日,2月为最多月。近50a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9、5a和3a周期变化;9a周期变化信号一直存在,但强度自20世纪60代末开始增强,70—80代最强;5a周期变化信号自70代初期开始出现,强度在70代中期开始增强;3a变化信号一直存在,强度在70代中期、80代最强。区域性暴雪过程次数和暴雪总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减少,空间分布有3个中心,分别为:沈阳—抚顺—本溪一带、鞍山附近和丹东凤城地区。辽宁区域性暴雪落区主要有4种分布,分别为中东部暴雪型、东部暴雪型、南部暴雪型和西部暴雪型。

  • 标签: 辽宁区域性暴雪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M-K突变检验 EOF分解
  • 简介:通过对西北地区明清时期史料系统查阅,收集到1500—1910西北地区沙尘天气记录年份137个,最终确定沙尘天气最终数量为250次。分析发现,1500—1910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呈波动之势,其中17、19世纪沙尘天气频发态势明显;季节以春季为多;空间分布以甘肃河西走廊、陇东、宁夏北部和南部、陕北、关中一带沙尘记载较多,其中以甘肃民勤为最;沙尘天气与气温反相关明显,与气候干湿变化关系在河西地区需要进一步研究,在陕西地区有较为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西北地区 沙尘天气 1500—1910年
  • 简介:利用广西融安1961—2010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按2008中国气象局颁布"寒露风等级气象行业标准",统计该地区近50a寒露风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近50a晚稻寒露风屡发生;从危害日数和天气过程次数来看,以轻度和湿冷型为主;从危害敏感期来看,抽穗开花期影响最严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次之,幼穗分化期影响相对较小;从寒露风出现早晚、危害日数和过程次数来看,寒露风际变化较大,且自21世纪以来寒露风危害呈现减弱趋势

  • 标签: 寒露风 晚稻 敏感时期 危害日数
  • 简介:利用1981—2010怒江流域9个站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气候倾向率、R/S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性和持续性,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气象因子。结果表明:近30怒江流域四季潜在蒸发量趋于减少,潜在蒸发量以18.4mm.(10a)-1速率显著减少。夏、秋、冬季和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未来将持续减少,尤其是冬季。在年代际尺度上,四季潜在蒸发量1980代为正距平,1990和2000代均为负距平。风速减小是四季潜在蒸发量减少主要因素,不过春季潜在蒸发量减少与降水量显著增加也有关,且夏季气温日较差显著变小对潜在蒸发量减少作用不可忽视。

  • 标签: 怒江流域 潜在蒸发量 变化趋势 HURST指数 影响因子
  • 简介:1755(清乾隆二十年)我国东部大范围、多流域严重雨涝,其后1756、1757黄河中下游雨涝,连续2呈现较少见北涝南旱降水分布格局,这是小冰期中相对温暖时段气候背景下重大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多雨天气实况和气候特征,绘制各年多雨、水灾和伴生饥荒、虫灾、疫疾发生地域实况图。结果表明,1755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其中黄淮地区连续雨日超过40d。有早梅雨,长江下游梅雨期长达43d,是18世纪最长梅雨期,南京降水量达1378mm,是18世纪最高值。1755气温偏低,夏寒、秋霜早、冬季寒冷等特征与典型极端多雨1823和1954相同,这3例极端多雨都是太阳活动周极小年。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雨涝 气象灾害 1755年 历史气候
  • 简介: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其次。春旱期北部地区比南部地区严重,东部地区旱情比西部地区轻;夏旱期全省普遍比较严重,以三江平原北部地区最为严重;伏旱期中部地区比较严重。综合来看,是典型夏旱连伏旱,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地区绝产。将评估结果与土钻法监测土壤湿度对比分析,其结果基本一致,但优缺点各异。

  • 标签: 黑龙江省 评估 干旱指数
  • 简介:对2011冬季陕西两次降雪过程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21月19—21日稳定乌拉尔山阻塞形势为陕西降雪提供了充分冷空气条件.20122月23—25日降雪冷空气来自我国西北地区弱高压脊前输送,这是引起两次降雪过程强度差异主要原因f两次降雪过程都有700hPa西南气流和850hPa偏东气流两条水汽输送通道以及明显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其中,1月19—21日850hPa偏东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切变辐合,且对暖湿空气有很好抬升作用,促进了大到暴雪天气发生;2月23—25日850hPa偏东气流位置偏南,使得水汽难以在陕西境内汇聚,大气湿度层浅薄,不利于降雪强度增大。另外,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低空辐合、高空辐散高低空配置以及850hPa西北干冷空气、偏东暖湿空气和东北冷湿气流在延安南部和关中西部地区交汇,为1月20~21日大到暴雪提供了较好动力条件;850hPa相对湿度大于90%高湿区对大到暴雪落区有很好指示意义。

  • 标签: 降雪 冷空气 水汽输送条件 动力条件 陕西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1951-2008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际变化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变化,两降水模态变化都以际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际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及相应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际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和相应日本岛附近异常气旋/反气旋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异常环流还分别与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与热带地区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与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联系。与两模态相关联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与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 标签: 秋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垂直环流 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 简介:采用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客观识别技术对1960—2009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指标中最低温度和几何中心纬度频次分布为双峰特征,发生频次较高纬度主要位于30°N和42°N附近,且1980代中期以前南北两个带并存,之后则以30°N附近为主;1960—2009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最大覆盖面积等呈总体减弱趋势,在1980代后期存在显著转折,1990代后期变化逐渐趋于平缓,并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占总数10%持续时间长和空间范围广事件作用结果。此外,对体现事件多方面影响综合指标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 标签: 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 时空演变 转折 频次 强度